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第9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同步课文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9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同步课文类文阅读理解第1页
    第9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同步课文类文阅读理解第2页
    第9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同步课文类文阅读理解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9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同步课文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9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同步课文类文阅读理解,共12页。
    《古诗三首》类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一)古诗阅读。元 日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____________。1.补充诗句。2.《元日》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诗中描写的节日是__________,即农历____________。3.诗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的节日气氛。4.“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今天也就是更换春联。请你写一副对联,愿新的一年会给农民带来吉祥和好运。   【答案】1.春风送暖  新桃换旧符    2.宋     王安石     春节     正月初一    3.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开门迎日     更换桃符     喜气洋洋    4.莺歌燕舞春无限 风调雨顺岁有余【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默写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学过的课文知识,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将诗句补充完整即可。《元日》全诗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据此完成补充。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与重要节假日的识记能力。《元日》的作者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故诗中描写的节日是春节,即农历的正月初一。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这是一首与春节有关的诗,从诗中的“爆竹”、“春风”、“屠苏”、“千门万户”、“新桃”可知,诗中写了燃放爆竹、喝屠苏酒、开门迎日、更换桃符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一种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据此整理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春联的识记与创作能力。解答时根据题目要求,写一副会给农民带来吉祥和好运的春联。示例:“鸡鸣犬吠和谐曲  燕舞莺歌锦绣春”、“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等。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6.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清明:                     纷纷:               .欲断魂:               借问:              .7.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_____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_____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______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_______。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_________、明快。8.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答案】5.唐     杜牧    6.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形容多。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请问。    7.行人   孤独    绵绵不绝    杏花林    清新    8.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三)课外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先写出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乡为异客,每佳节倍思亲。独:               异:             逢:           句意:                                                                  10.“遥”字让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少一人”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读了这首古诗,我体会到了诗人的         思想感情。A.喜爱秋天 B.思念家乡和亲人 C.喜欢登高望远12.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天,你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答案】9.独自。另外的,别的。  遇到;遇见。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10.作者离家乡很远     诗人自己    11.B    12.王维,此刻的别离是为了将来的团聚,不要担心家里,努力拼搏,期待你早日衣锦还乡。  二、类文阅读(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3.给下面划线的可选择正确的解释。①穿红丝几万条_____A.尽头     B.完     C.全部②七夕今宵看霄_____A.碧玉     B.碧叶     C.青色14.填空。①“乞巧”是在农历________,即________,传说那天是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③诗中写出乞巧人多和红丝多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追求。15.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写写诗句的大意。   【答案】13.B     C    14.七月初七   七夕   牛郎织女           夜晚     天空   家家   几万条   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    15.七夕晚上,望着浩瀚无际的青天,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①“穿尽红丝几万条”中“尽”的意思是完。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碧”的意思是青色。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文学常识的理解。①“乞巧”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传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②“七夕今宵看碧霄”中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分别是“宵”和“霄”,意思分别是夜晚和天空。③诗中写出乞巧人多和红丝多的词语分别是“家家”“几万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这首诗歌的大意是: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二)课外阅读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16.“君自故乡来”一句中“ 自”解释为______。17.翻译句子“寒梅著花未”。  18.本诗是一首抒写___之情的诗, 从诗歌的前两句中“__”一词可以看出来。19.请你再写出两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  【答案】16.从    17.蜡梅花开了没有?    18.思乡     故乡    1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析】16.此题考查字词解释能力。“君自故乡来”释义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自,从的意思。17.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能力。寒梅著花未?翻译为: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18.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杂诗》是盛唐时期大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1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传统节日的诗歌还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三)阅读理解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心②聊代醉[注释]①帝里:京都。②茗:茶。 20.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    A.翠柳 B.花 C.草 D.飞燕2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清明的时候写的B.诗的三、四句通过马车声和城外的柳色,写出了人们清明踏青出游的情景C.诗的五、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舒心、畅快的感觉D.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京城内真实看到的景象22.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    )的。A.兴奋 B.激动 C.愉悦 D.沉郁23.对比杜牧的《清明》一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答案】20.D    21.D    22.D    23.示例:我更喜欢杜牧的《清明》。因为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雨中问路图,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解析】20.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诗句“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可知诗中写了翠柳、花、草。2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据此句“空堂坐相忆”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22.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从“人心自愁思。”“酌茗心聊代醉”看出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想通过“酌茗”来排遣。23.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答案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更喜欢杜牧的《清明》。因为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雨中问路图,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寒食①[唐]韩翃春城②无处飞花,寒食东风御柳③斜。日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入五侯⑥家。【注释】①寒食:节日名,清明的前一两天为寒食节。据史籍记载,晋文公火烧森林逼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②春城:春天的长安城。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④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⑤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得宠的臣子可以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⑥五侯:指宦官近臣。 24.从古诗和注释中可以知道,寒食节的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读“春城无处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6.对“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禁火,受到皇帝宠爱的臣子却可以得到恩赐的燃烛,诗人这是在对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委婉的讽刺。B.有些地方禁火,有些地方传蜡烛,诗人这是在解释不同地方的寒食节有着不同的习俗。【答案】24.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5.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26.A【解析】24.此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的风俗的了解,可以通过理解诗句和借助注释进行解答。“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可得知答案。25.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对诗句进行翻译、理解。此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柳絮飞舞、东风吹拂柳枝的场景。26.此题考查对古诗主题思想的把握,这首诗是作者在对腐败政治现象的讽刺。首先借助注释及所学方法对古诗大意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根据选项进行排除。 (五)古诗鉴赏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7.《滁州西涧》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_________。28.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________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__________(哪个字)。29.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0.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31.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答案】27.唐     韦应物     写景诗    28.喜爱         29.“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30.D    31.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六)阅读理解    [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释:霜鬓:白色的鬓发。 32.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A.中秋节 B.除夕 C.大年初一 D.元宵节33.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里 B.故乡家里 C.异乡旅馆 D.故乡旅馆34.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一年的希望 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35.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答案】32.B    33.C    34.D    35.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七)品读 观洞庭湖之静美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______。_____洞庭山水翠,__________青螺。36.将诗句补充完整。37.这首诗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__。3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的意思是(  )A.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B.平稳,和缓C.协调,关系好,均衡39.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多选)A.湖光 B.秋月 C.镜子 D.洞庭湖E.白银盘 F.青螺 G.君山40.诗的前两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比作_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________。我能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两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把秋月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术珍品,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_______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之情。41.诗句中的“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42.对后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A.远远望去,洞庭湖中有一个白银盘,里面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B.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答案】36.镜未磨  遥望   白银盘里    37.唐     刘禹锡    38.A    39.ABDG    40.比喻     湖面     未打磨的镜子     湖面的平静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宁静祥和     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41.洞庭湖     君山    42.B【解析】36.本题考查古诗默写。《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青螺。3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3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此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塑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境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该句意思是: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故选A。3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古诗内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青螺”可知诗中描写的景物: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故选ABDG。4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突出了湖面的平静。此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塑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境界,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青螺”的意思是: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4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翻译: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故选B。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