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7663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
展开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归纳】
—、战国七雄
1、形成: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争
(1)目的:拓展疆域
(2)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典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结果: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商鞅变法
(1)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政治 |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 |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 |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
经济 |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除摇役 | |
统一度量衡 | |
军事 |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教材问题解答】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教材P34“问题思考”)
人民怨恨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教材P35“材料研读”)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教材P37“材料研读”)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教材37“课后活动”)
出自春秋时期: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出自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教材P37“课后活动”)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归纳,教材问题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归纳,教材问题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归纳,教材问题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