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37663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设计
展开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点归纳】
一、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形势:汉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3、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2、措施
增加劳动力 |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
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 |
减轻赋税 | 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摇役和兵役 |
3、影响: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背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摇役 |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3、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四、“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根源在于秦朝实行暴政,残酷剥削百姓;而汉朝实行仁政,与民休息。
(2)启示:实施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强盛。
【教材问题解答】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教材P55“材料研读”)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社会不稳定。
1、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教材P56“课后活动”)
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田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国库空虚,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教材P56“课后活动”)
能与民休息,使人民安居乐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摇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汉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归纳,教材问题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归纳,教材问题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归纳,教材问题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