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分层作业】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时练《3 古诗词三首》(分层含答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285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分层作业】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时练《3 古诗词三首》(分层含答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285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分层作业】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时练《3 古诗词三首》(分层含答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285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3 桂花雨公开课作业ppt课件
展开3 古诗词三首 分层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用“\”画去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1)湖泊(bó pō)上停泊(bó pō)着很多船只。
(2)我把刚发下来的试卷(juǎn juàn)卷(juǎn juàn)起来放进了书包里。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zhuǎn zhuàn)溪桥忽见(jiàn xiàn)。
2.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烟渚( ) A.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B.堵塞
(2)明月别枝惊鹊( ) A.横斜的树枝 B.别开树枝
(3)旧时茅店社林边( ) A.长满茅草的客舍 B.用茅草盖的旅舍
(4)黑云翻墨未遮山( ) A.翻开的墨盒 B.打翻的墨汁
3.下面对《宿建德江》一诗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B.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的恰当逼真。
C.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最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D.此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触景抒情。
4.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B.熟悉的月、蝉、蛙、星、雨、桥等景物巧妙地组合,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C.词的下片由静而动,由景到事,突然的雨,扰乱了作者夜行乡间的乐趣。
5.主题探究,文意解读。
(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A.借景抒情 B.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__,写的是________季急雨中西湖景色的变幻多姿,表现了西湖景色的奇特。这首诗共描绘了四幅图画,分别是乌云密布图、__________图、风来云散图、_____________图。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________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江清月近人”表达了诗人一人在外游历时_________的感情;“明月别枝惊鹊”表达了词人_________的感情。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浓淡抹总相宜。
6.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水光潋滟 ( ) A.形容水满。 B.形容水波流动
(2)晴方好 ( ) A.正。 B.方向;方面。
(3)雨亦奇 ( ) A.奇怪。 B.奇妙。
(4)总相宜 ( ) A.合适。 B.应当。
7.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对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9.由“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能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下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1.对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苏轼的作品,写作的地点都是杭州西湖。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写了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
D.两首诗都用了比喻的修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以人喻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以景喻人。
12.把古诗和所描写的季节连一连。
春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冬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下列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4.小练笔。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前两句以动衬静,把半夜“明月”“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请你选一处景物,也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写出它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bó pō
(2)juǎn juàn
(3)zhuàn jiàn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日常用语中易读错的字读音的辨析能力,完成时要注意拼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
(1)泊:pō湖:湖泊。水泊。bó停船靠岸:泊船。
(2)卷:juàn考试用的纸:试卷。juǎn裹挟带动:卷入。卷扬。
(3)转:zhuǎn旋动:转动。zhuàn转动。
见:jiàn看到:看见。xiàn古同“现”,出现,显露。
2. A A B B
【解析】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渚,水中小块陆地。
(2)(3)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4)出自北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D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要充分的理解诗歌内容,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来领会诗歌的主旨,然后作答。
ABC.正确。
D.有误,《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所以,“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抒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4.C
【解析】
本题考查词的理解。
A阅读诗歌可知,“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两者之间的标点符号是间隔号。说法正确。
B考查意象,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熟悉的月、鹊、蝉、蛙、星、雨、店、桥等景物。,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说法正确。
C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故说法错误。
5. 唐 孟浩然 A 苏轼 夏 大雨倾盆 水天一色 月夜 孤苦 喜悦、欢快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填空。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2.“黑云翻墨未远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这首诗主要写了夏季风雨天的西湖。其中,诗中“跳珠”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之大,雨势之极。“跳”字用得巧妙,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杂乱无章。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忧愁。
6. B A B A
7. 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
8. 晴方好 雨亦奇
9.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10.C
【解析】
6.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1)“水光潋滟晴方好”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水光潋滟晴方好”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方:正。
(3)“山色空蒙雨亦奇。”意思: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奇:奇妙。
(4)“淡妆浓抹总相宜。”意思: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宜:合适。
7.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水光潋滟;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山色空蒙。
8.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9.本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0.考查了内容理解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诗歌内容,体会。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C理解错误。
11.D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要充分的理解诗歌内容,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来领会诗歌的主旨,然后作答。
ABC说法正确。
D.有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因此这不是以人喻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句诗歌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是以人喻景。
12.
【解析】略
13.D
【解析】
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意思是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14.例文:隔壁隐隐传来小提琴的声音,仔细一听,竟是爱尔兰名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琴声悠扬细腻,如丝如缕,如梦如幻。在这迷人的夏夜里,和着淅沥的雨声,袅袅地飘荡,轻轻地诉说,更像在嘤嘤地哭泣,哭诉两百年来的忧伤。琴声、雨声混合在一起,却奇妙得丝毫不令人感到喧闹,反而将夜晚衬得更加静谧……夏夜,似乎就这么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旁,也轻轻地流淌在我的心底——这番静美已是无可言说的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描写方法,根据题干的内容进行分析。题干中要求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写出它的特点。首先明确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是一种衬托的方式,即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一种更静谧的氛围的一种表现手法。描写的时候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
语文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摇桂花,想象说话,借物抒情,桂是故乡的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桂花雨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桂花雨优质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五年级,拍着手,手舞足蹈,满觉陇,桂花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教学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兰兰花,懂懂得,婆外婆,浸沉浸,缠纠缠,捡捡拾,茶茶树,我会读写,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