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课内容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疏通文意,主旨解读,喻知晓明白,具体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论语》十二章《论语译注》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2.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3.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敏:勤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一章 谈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本章所谓“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 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对“君子”来讲,这都是为学必须的功课。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如果。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第二章 谈仁与乐、礼的关系。 《八佾》共26 则章句,在整本《论语》之中,这是主题相对集中的一篇,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其中,近半数表达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批评对象涉及季氏、三桓、鲁君、孔门弟子以及已经故去的管仲等历史人物。另一大半则记录了孔子作为践行者、阐释者、研究者和推广者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这就是本章句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八佾》第一章提到孔子对季氏的看法,连“八佾舞于庭”这种严重越礼的 事情都干得出来,他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去做呢?《八佾》第二十五章又提到,孔子对韶乐和武 乐的看法,他认为大舜时的《韶乐》尽善尽美,而武王伐纣尽管是正义之战,但其《武乐》还有 “未尽善也”的地方。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第三章 谈“道”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句话是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意思很好理解,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关键是,孔子追求的“道”究竟该作何解释?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 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近接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无论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又随机将其翻译为“真理”:早晨得知真理,让我晚上死去,都可以。可真理又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哲学概念,置于孔子似乎也不太贴切。个人认为,“闻道”两字合看,似乎近于《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虽然道家所指的“道”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儒家有显著区别,但在这里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起来,两家是相通的。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第四章 谈义利关系问题。本章语句简单,但理解起来有分歧,关键在于对“君子”“小人”的解释。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宋儒朱熹、程颐、陆九渊等多作第一种解,民国以来新儒家多作第二种解,教学中不必强求一致。《里仁》篇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章与本章类似,可参看。
“君子” 1.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如《诗经·小雅·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2.有道德的人。如《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3.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小人”1.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如《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2.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如《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3.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
关于“君子”、“小人”。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贤:形容词做名词,有贤德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
第五章 谈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见贤思齐意思近于前文提及的“就有道而正焉”,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孔子更高明的是后半句,他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两者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指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六章 谈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第七章:谈儒家之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曾子的这句话非常有名气,被历代很多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此句包含三个因果关系。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弘,一说为广大,一说为刚强,后一种更合语 境,因为“任重”对应刚强,“道远”对应毅力,更加贴切。接下来解释为什么“任重”,因为以 “仁”为己任。“仁”是孔子学术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这是第三层因果关系。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道远”的解说,而“任重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不弘毅”这 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 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填平洼地。
这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句省略了太多信息,另一种解释也可通,即当止则止,即便只差一筐土,也要停下来;当进则进,只倒了一筐土,也要坚持往前走。至于用什么来衡量当止还是当进,自然是儒家强调的道义准则了。
第八章:谈道德品质的塑造。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同“智”。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本章表面意思不难理解,但是《论语》中越简单的章句越难解释。不同解读者对这三个分句有不同理解。要而言之,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 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第九章谈儒家的核心道德
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
第十章、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阐述。 这是《论语》中影响力非常大的一则章句,历代大儒如朱熹、王守仁等都基于自己的学说作过专门的解释。究其原因,一是讨论的话题很重要,即“问仁”,涉及儒家的核心概念和基本主张。二是提问者是颜回。事实上,子贡、子路、樊迟、仲弓等都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具体到颜回,他是孔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他的日常行为表现最接近“仁”的境界(颜回三月不违仁),因此孔子的回答最有可能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体现了他内心最高的标准。总的来说,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一旦做到这一点,天下都会称赞他具有了仁的品格。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 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 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内涵上与克己复礼对应,二者具有一致性。
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大概。
第十一章、谈社会道德修养的核心。 本章在《论语》中比较特殊。我们都知道孔子讲究“中道”“中庸”,他的很多观点都是辩证的,甚至是变化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当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时,孔子却给出了明确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即《礼记》所谓“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恕和忠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里仁》篇载孔子与曾参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何谓“忠”?《雍也》篇载孔子和子贡的另一次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进取的道德,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故本章言“恕”不言“忠”。
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第十二章:谈学习《诗经》的意义。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兴、观、群、怨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是说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是说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是“群”的表现。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1. 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在今天有何意义?
答案参考: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以下三点,才算达到了“可谓学也已”的要求。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不以饮食与居住为生活的第一要务。儒家追求“仁”的道德理想,所以就需要人们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要求,把重心放在道德修养上。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对“饱、安”没有太多讲究的人,他的志趣与理想在别的地方,为了更重要的志趣与理想,当然没有理由草率行事,他必须“敏于事而慎于言”。③“就有道而正焉”。稳重而不浮躁之人,不会自以为是,他必会经常检讨自己,以“有道之人”为目标,正视听,清混淆,辨是非,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2. 根据孔子在《论语• 雍也》一章中的阐述,你认为“文”和“质”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参考:孔子所言之“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所言之“质”,指内在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应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因为它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那么,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参考:它不是消极的,而是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的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
① 克己复礼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与“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多关心一点,多理解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对周围人的关心和理解呢?从今天开始,当我们希望爸妈、老师、朋友多给自己一点关心、一点理解的时候,我们先要有同样的行为……反之,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践行“仁”?
文章特点1. 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8 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对话间,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与循循善诱的老师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的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语句给人以深刻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谓“君子”,敏勤勉,关键词好学,仁内在的仁德,关键词仁,喻通晓明白,关键词义,以为把当作,士古代的读书人,关键词弘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评课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半部论语治天下,文学常识,七十二,《春秋》,“六艺”“四书五经”,再传弟子,《论语》写作背景,合乎礼,外在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评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知人论世,齐读课文,孔林孔子墓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论语十二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