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作业ppt课件
展开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上,也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和社会文化的扩散过程中。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领会儒家经典的精神力量。
1.明确字音。《〈论语〉十二章》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大学之道》本末(mò) 壹(y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内交(nà) 要誉(yā) 羞恶(wù)
2.制作文言知识梳理卡片
(一)《〈论语〉十二章》(1)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人而( )不仁,如礼何?(3)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4)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5)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6)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7)一日( )克( )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8)《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二)《大学之道》(1)大学之道( ),在明明( )德,在亲民( ),在止( )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 )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1.梳理每一章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说理方法?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执着追求“道(真理)” (追求真理)
君子重义轻利(重义轻利)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智、仁、勇(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亦是孔子“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请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录进行分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礼乐的本质,是德性的统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仁包含着对义利观的理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包含刚强坚韧的品格,对“仁”的贯彻实施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达到仁的境界需要约束自己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尽己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忠恕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
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因为它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那么,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在孔子看来,《诗》有什么功用?为什么他特别重视读《诗》?请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录进行分析。
即兴、观、群、怨,这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不学《诗》,无以言”是说《诗》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说《诗》对人有教育功用
综上,《诗》可以指导为政;可以增进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可以增加知识;可以训练思维,培养想象力、观察力。
5.分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行重于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不夸夸其谈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是无比坚定、刚毅的。
6.《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下列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1.梳理“三纲”“八目”的具体内涵及内在联系。
①“明明德”是发扬固有的德性,是激发完善自己的自觉性。②“亲民”即“新民”,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③“止于至善”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亲民是核心;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2.“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探究性思考】“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
“修身”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
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从层次上来说,局限手个人。
“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3.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①积极的影响: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自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同时,“四端”说也代表着孟子思想的成熟。说一说“四端”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即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张定宇)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即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廉颇负荆请罪)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即谦逊推让。(孔融让梨)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能明辨是非。(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反映了孟子以人为本的思想。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最后的努力。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文章论证严谨,但也有人质疑孟子观点的合理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没有合理性。理由:①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②论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看见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的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看对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③人伦在于差序,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
(观点二)有合理性。理由:①人性本善或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②还可以思考孟子的言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讲给谁听的。当时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护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③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人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人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4.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2.结合《论语》中关于“仁”的表述,说一说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在当今时代,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的“人性本善”,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将其运用到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那么就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3.儒家关注社会人生,追求理想人格。请你梳理有代表性的章句,并指出其中缊含的立身处世的道理。
4.梳理课文内容,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和“士”的相关论述,归纳并阐释儒家的“君子观”,并阐述对你的启发意义。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③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④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⑥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⑦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⑧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⑨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⑩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⑪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是指有德行和有修养的人,对君子和士的表述指“有德”或“有位”的人,品德是其思想的核心,综合课文内容和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有位之君子未必是治国的理想人物;②有德之君子具有理想化的人格,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③好学、立志、团结他人不谋私利、互相勉励扶持、自省、言行一致、胸怀坦荡、修身齐家……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1. 概括并分析本课三篇文章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简要分析《大学之道》论证特点。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运用了顶真手法。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3.比较《论语》《孟子》的言说、形式、说理、风格,完成下面的表格。
多为口语,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隽永有味
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简练精警
语录体,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和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
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
一般只陈述观点,不充分论证;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
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善用比喻、寓言说理;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4.孟子以善论辩著称,其语言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气势充沛、说服力强。说一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风格。
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的中心论点
以“孺子将人于井”进行例证
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整理本课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图片ppt课件,共1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教学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了解孟子,了解孟子思想,个人修养,义利观,社会责任感,题目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化常识古代学制,文白对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附参考翻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导四心,恻隐之心仁,反不足以事父母,譬喻四端四体,辞让之心礼,羞恶之心义,孺子入井,是非之心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