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6 夜间飞行的秘密同步训练题
展开1.比一比,再组词。
2.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夜间飞行的秘密》)
A.蝙蝠的耳朵 B.蝙蝠的嘴巴 C.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无线电波相当于 。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 。
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 。
3.读句子,完成练习。
(1)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①“系”是多音字,在这句话中的读音是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可以组词: 。
②像“横七竖八”这样包含一组反义词的词语还有: 、 。
(2)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句话中的“立刻”可以用词语“ ”代替。
(3)猎犬有一双 的眼睛,还有一个 的鼻子。
A.灵敏 B.灵活 C.敏锐
4.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销响个不停。
5.多角度提问:读《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选一选。
A.联系生活经验
B.针对课文内容
C.针对课文的写法
(1)为什么课文只具体写第一次实验?
(2)“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3)雷达上的荧光屏与蝙蝠的什么部位功能相同?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发明家的“老师”
可以这样说,遍及海、陆、空的千姿百态的生物,都是发明家的“老师”。从前,有几个船员在北冰洋遇见一条小鲸,他们便开船去赶。哪知这条鲸像装了发动机似的,船员没有追上。船员受此启发,给船装上了“船鳍”,使船航行得更快。
后来,又有人仿照鱼类呼吸的原理,制成了“人工鳃”,使潜水员能潜入深海。
海豚可以赶超一艘船舰或潜艇,这是因为海豚具有流线型体态。它那独特的双层弹性皮肤成了优良的消振器,能消除湍流的阻力。实验显示,用人工仿造的海豚皮做成的鱼雷,航速提高了近一倍。
南极的企鹅平时蹒跚而行,但遇到紧急情况,它能以三四十公里的时速,在雪地上急驰如飞。原来,企鹅会匍匐在地,蹬起双脚,好像滑雪者。在它的启示下,人们设计出雪地越野汽车。这种无轮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地行驶,时速可达50公里。
发明家模仿袋鼠跳跃前进的方法,制成了“跳跃型汽车”。这种新型汽车无需道路,在沼泽、丘陵、草地或沙漠都可通行无阻。
响尾蛇的眼下方有一薄膜,使它能在黑夜感知远处动物散发的体温,从而准确地袭击猎物。人们受到响尾蛇的启示,研制出热敏元件,将它装配在导弹里,当作热定位器,就能弹无虚发。
人们参照蝙蝠在黑夜超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进而制成了盲人探路器。
(1)根据短文内容,连线。
(2)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问题1:
问题2:
7.
“飞翔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选自《开心趣味百科》)
(1)解释词语。
骤雨初歇:
自由自在:
(2)本文主要写了 。文章用到的说明方法有 、 、 等。
(3)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呢?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再说一说,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引用了“蜻蜓飞上玉搔头”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蜻蜓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8.词语练习。
(1)横七竖八(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①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的避开。
②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组成 句。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改为“被”字句)
(2)蝙蝠到处乱撞。(改为比喻句)
10.作文。
题目:我发现了
提示:科学家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从而有所发明和创造。那么,你从大自然里发现了什么呢?从动植物身上又有哪些启发呢?
(1)把题目补充完整。(2)注意条理要清晰,语句要通顺。
(进阶篇)部编版四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一夜间飞行的秘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比一比,再组词。
【解答】故答案为:
苍蝇 蚊子 竖起 科学
绳子 条纹 坚强 种子
2.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夜间飞行的秘密》)
A.蝙蝠的耳朵 B.蝙蝠的嘴巴 C.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无线电波相当于 C 。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 B 。
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 A 。
【解答】《夜间飞行的秘密》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结合课文内容作答。
故答案为:
C B A
3.读句子,完成练习。
(1)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①“系”是多音字,在这句话中的读音是 ji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xi ,可以组词: 关系 。
②像“横七竖八”这样包含一组反义词的词语还有: 东倒西歪 、 左邻右舍 。
(2)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句话中的“立刻”可以用词语“ 立即 ”代替。
(3)猎犬有一双 C 的眼睛,还有一个 A 的鼻子。
A.灵敏 B.灵活 C.敏锐
【解答】(1)①系:[xì]有联属关系的。[jì]结,扣。故“系着”的“系”应读“ji”。读“系”时应读“xi”,可组词为:关系。
②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有:东倒西歪、左邻右舍。
(2)立刻:立即,马上。近义词为“立即”。
(3)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灵活:敏捷;不呆板。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结合句子意思可知,应依次填写“敏锐”“灵敏”。
故答案为:
(1)①jì xì 关系;
②东倒西歪 左邻右舍;
(2)立即;
(3)C A。
4.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拟人
(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销响个不停。 比喻
【解答】(1)把“豆荚、豌豆”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把“蝙蝠”比作“苍蝇”,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
故答案为:
(1)拟人;
(2)比喻。
5.多角度提问:读《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选一选。
A.联系生活经验
B.针对课文内容
C.针对课文的写法
(1)为什么课文只具体写第一次实验? C
(2)“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A
(3)雷达上的荧光屏与蝙蝠的什么部位功能相同? B
【解答】(1)为什么课文只具体写第一次实验?这是针对课文的写法上进行的提问。
(2)“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这是针对通过学习课文后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的。
(3)雷达上的荧光屏与蝙蝠的什么部位功能相同?这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
故答案为:
(1)C;
(2)A;
(3)B。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发明家的“老师”
可以这样说,遍及海、陆、空的千姿百态的生物,都是发明家的“老师”。从前,有几个船员在北冰洋遇见一条小鲸,他们便开船去赶。哪知这条鲸像装了发动机似的,船员没有追上。船员受此启发,给船装上了“船鳍”,使船航行得更快。
后来,又有人仿照鱼类呼吸的原理,制成了“人工鳃”,使潜水员能潜入深海。
海豚可以赶超一艘船舰或潜艇,这是因为海豚具有流线型体态。它那独特的双层弹性皮肤成了优良的消振器,能消除湍流的阻力。实验显示,用人工仿造的海豚皮做成的鱼雷,航速提高了近一倍。
南极的企鹅平时蹒跚而行,但遇到紧急情况,它能以三四十公里的时速,在雪地上急驰如飞。原来,企鹅会匍匐在地,蹬起双脚,好像滑雪者。在它的启示下,人们设计出雪地越野汽车。这种无轮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地行驶,时速可达50公里。
发明家模仿袋鼠跳跃前进的方法,制成了“跳跃型汽车”。这种新型汽车无需道路,在沼泽、丘陵、草地或沙漠都可通行无阻。
响尾蛇的眼下方有一薄膜,使它能在黑夜感知远处动物散发的体温,从而准确地袭击猎物。人们受到响尾蛇的启示,研制出热敏元件,将它装配在导弹里,当作热定位器,就能弹无虚发。
人们参照蝙蝠在黑夜超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进而制成了盲人探路器。
(1)根据短文内容,连线。
(2)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问题1: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问题2: 人们受到动物的启发还发明了什么?
【解答】(1)考查了学生根据短文内容连线的能力。完成本题较简单,认真读短文,边读边结合相关的内容连线。
(2)考查了学生根据短文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题要注意根据对内容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有价值的问题。
故答案为:
(1)鱼类呼吸﹣﹣潜水员的人工腮
海豚﹣﹣鱼雷
企鹅﹣﹣雪地越野汽车
袋鼠﹣﹣跳跃型汽车
响尾蛇﹣﹣热敏元件
蝙蝠的超声定位﹣﹣声呐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人们受到动物的启发还发明了什么?
7.
“飞翔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选自《开心趣味百科》)
(1)解释词语。
骤雨初歇: 一场阵雨刚刚停止。
自由自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2)本文主要写了 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 。文章用到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 列数字 、 作比较 等。
(3)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呢?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再说一说,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引用了“蜻蜓飞上玉搔头”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蜻蜓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解答】(1)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骤雨初歇:一场阵雨刚刚停止。自由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2)考查了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和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阅读文章可知,将各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文章第一段引出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蜻蜓飞行的姿态、特点;第三段介绍蜻蜓飞行翅膀不致折损的原因;第四段介绍人类对蜻蜓飞行的利用。将这些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可。即: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运用具体数据说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把“蜻蜓”比作“飞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这句话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原因,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第二自然段可知,文章中描写蜻蜓能做“特技表演”的句子为: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它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根本原因是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4)考查了对描写蜻蜓的古诗句的积累。我知道的有宋代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故答案为:
(1)一场阵雨刚刚停止。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2)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3)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 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8.词语练习。
(1)横七竖八(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九死一生 七上八下 古往今来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① 即使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也 能灵巧的避开。
②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不是 眼睛, 而是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组成 设问 句。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 他为什么今天没来上学?因为他生病了。
【解答】(1)“横七竖八”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这样的词语有:九死一生、七上八下、古往今来。
(2)①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可以用“即使……也……”相连。
②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可以用“不是……而是……”相连。
(3)例句有问有答,是设问句,仿写时注意。
故答案为:
(1)九死一生 七上八下 古往今来;
(2)①即使 也;
②不是 而是;
(3)设问 他为什么今天没来上学?因为他生病了。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改为“被”字句)
蝙蝠的眼睛被他们蒙上。
(2)蝙蝠到处乱撞。(改为比喻句)
蝙蝠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解答】(1)改为被字句,把“蝙蝠的眼睛”放在前面,用“被”相连。
(2)改为比喻句,把“蝙蝠”比作“没头的苍蝇”。
故答案为:
(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蒙上。
(2)蝙蝠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10.作文。
题目:我发现了 蚱蜢的鼻子长在哪儿?
提示:科学家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从而有所发明和创造。那么,你从大自然里发现了什么呢?从动植物身上又有哪些启发呢?
(1)把题目补充完整。(2)注意条理要清晰,语句要通顺。
【解答】我发现了蚱蜢的鼻子长在哪儿
星期天的午后,我的好朋友张珂伟叫我去捉鱼玩,我趁妈妈午睡时,悄声答应.在路上,我无意中看到绿荫从中蹦来飞去的五六只蚱蜢,想起星期四《科学》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做一个小试验来探究一下蚱蜢的鼻子长在哪.我就同好朋友商量一下,改变出行计划.我俩分头捕捉起蚱蜢来,转眼间,我俩已经转眼间,我俩已经捉了两只蚱蜢.
过后,我就拿着“试验品”和张珂伟来到他家,他端来一盆清水,平稳地放在地上,我拿起一只蚱蜢,它的几条腿乱蹬,好像在说:“饶了我的命吧.”我无奈地说:“为了我的试验,只好委屈你了.”说着,我开始进行试验.
先假设蚱蜢的鼻子在头部.我小心翼翼地把蚱蜢的头浸入水中,过了一会,我见水里没什么动静,我们心想:也许过上一会就可能闷死,但是几分钟过去了,还是不见蚱蜢有什么痛苦的表现,张珂伟抬头看了看我,疑惑不解地说:“难道蚱蜢的鼻子不是长在头部了?”
再假设蚱蜢的鼻子长在腹部.说干就干,我把另一只蚱蜢的腹部按进了水里,蚱蜢开始费力地挣扎着,头部的触须摆动起来,嘴里还吐着白沫.为了证实我们的试验成功,我又把第一次试验过的蚱蜢的腹部按进水中.啊,真奇怪!不过一会,这只蚱蜢也口吐白沫,几条腿拼命的挣扎着,两个翅膀直扑打,后来,我们接连两次反复试验,结果相同.我宣布:试验成功了,蚱蜢的鼻子长在腹部!
后来,我从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才得知,原来蚱蜢口吐白沫,不是真死了,是佯装假死,以蒙骗他人.
21:58:32;蝇
蚊
竖
科
绳
纹
坚
种
鱼类呼吸
鱼雷
海豚
潜水员的人工腮
企鹅
声呐
袋鼠
雪地越野汽车
响尾蛇
跳跃型汽车
蝙蝠的超声定位
热敏元件
蝇 苍蝇
蚊 蚊子
竖 竖起
科 科学
绳 绳子
纹 条纹
坚 坚强
种 种子
鱼类呼吸
鱼雷
海豚
潜水员的人工腮
企鹅
声呐
袋鼠
雪地越野汽车
响尾蛇
跳跃型汽车
蝙蝠的超声定位
热敏元件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 陀螺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 陀螺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古代,重阳节这一天喝的是,根据意思写词语,课外阅读,提升能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按要求写句子,妙笔生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8 牛和鹅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8 牛和鹅同步训练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根据意思写词语,课后提升,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按要求写句子,妙笔生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6 麻雀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6 麻雀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课后提升,按要求写句子,快乐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