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
展开《等腰三角形》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中第三大节内容。第十三章是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教材把等腰三角形的内容也放在这一章,其目的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相关知识之后,通过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利用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同时,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也是轴对称相关知识的一种应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用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三章的知识,包括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三角形的全等知识和轴对称的知识,这些知识已经为学习等腰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不会让学生突然有断层感,但在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学生提高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逐步渗透辅助线的教学,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
【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些知识点分两个课时进行。本节课只是完成前一部分知识点教学,即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究和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体验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性质2的理解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设备】
课件、多媒体、圆规、三角板、纸张。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交流、体验。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铃响)
生(班长):起立!
全体学生(起立):老师好!
师(还礼):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由我来和同学们一起度过。(播放课件,显示第一张PPT)今天我们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大家预习了吗?
生(齐声):预习了。
师(语气惊讶):好,非常好!大家预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起来就变的容易了。
二、合作探究
师:大家看到了课题,我想说一下本节课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其一,我们要探索并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其二,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播放PPT,显示本节课教学目标)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预习效果。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生: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我不需要同学们仅仅会背诵定义。咱们会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草图吗?
生:会。
师:今天老师想表现一下,大家看一下老师先尺规作图的方法来作出一个规范的等腰三角形。(可是,老师没能在教室里找到圆规,听课的老师快速从邻班寻得一个圆规)
师(接过听课老师的圆规):谢谢!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做图。老师应该先怎么办呢?
生:先画出一条线段。
师:好。(画出线段,标注A、B两个端点)老师应该用多大的半径来画弧线呢?
生:大于线段AB的二分之一为半径画弧线。
师(老师作完图形):什么是腰?
生:AC和BC是腰。
师:对。那么AB 就是底边了。老师想问一下,∠C被称为什么角?
生:顶角。下面两个是底角。
师:非常好。老师想问一下,顶角是不是顶上的角,也就是想问问顶角是不是位置必须为上方的角。
生:对。
师:坚持说“对”的同学请举手。(100%的学生都举手)同学们,老师遗憾地告诉大家,咱们错了。这个“顶”不是咱们平时所说的“上方”的意思。这个“顶”和“角”是不能拆开的,“顶角”是个专业名词。顶角是指的两腰的夹角才是顶角。底角是底边和腰的夹角。这个“顶”和“底”不是上方和下方的意思。大家再看一下老师画一个草图(画一个顶角在下方,底角在上方的等腰三角形)。以后,希望同学们要真正理解数学的概念。大家清楚了吗?
生(笑):清楚了。
师:大家能用长方形纸片来剪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多名学生举手示意老师)
师:大家不要急。先看看老师准备的视频之后,咱们再比赛制作等腰三角形。(播放视频)看懂的学生可以开展制作。(视频重复播放)
(师在教师走动,不断有学生把制作的等腰三角形让老师鉴定。所有学生在2分钟内均能完成制作)
师:请同学们两手摸着底角,然后折叠这个等腰三角形。(学生折叠纸片)观察这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重合。相等。
师:根据轴对称的知识,我们发现它们重合,它们相等。但是,老师想问一下,谁能严谨地来证明一下呢?咱们借助黑板上,老师画出的等腰三角形来证明一下。我们先怎么办呢?
生:作高,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证明全等。
师:好。谁敢来黑边前,写一下过程。
(第一排一名女生主动来写过程。)
师:这名学生写的真快。我们大家一起来挑挑毛病,看看能挑出什么?
生:没有问题,没有毛病。
师:这名学生写的真好!她写的没有问题。她是我们班第一名吗?
生:不是第一名。
师:我想,她现在不是第一名,但是马上就能成为第一名。她具有第一名学生的潜质。(全班笑)
师:大家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生(不同的声音):可以作中线。可以作顶角平分线。
(教师分别针对这两个思路,进行分析其可行性,分别口述证明过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师:请同学们再把我们制作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拿出来进行折叠。这次,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条折痕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折痕的特征。
生:三线合一。这条折痕线段可以看做是高,是角平分线,是中线。
师:同学们说的好。但是不准确。学习数学需要大家严谨的态度和风格。同学们所要表达的三线合一,能更严格一些吗?
生: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
师:太棒了。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在后面突出写上“三线合一”。)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生齐读)
师:这两个性质需要死记硬背吗?
生:不需要。
师:对。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不能死记硬背。既然大家能
够理解。那么我们不看黑板,能不能再重新复述一遍?
(学生集体复述无误。)
师:现在,我们已经懂得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是,老师想多问一个问题。咱们继续看看咱们所制作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这个对称轴是不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
生:是的。还是底边上的高,也是顶角的平分线。
师:大家确定吗?请同意这个观点的学生举手。
(全班100%学生举手。)
师(老师环顾教室后):真的是这样?改不改自己的观点?
生(极个别):不对。应该是直线,对称轴是直线。
师:是的,对称轴是直线。我们刚才看到的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都是线段。我们应该怎么表达呢?
生: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师:非常好。同学们真聪明!请同学们再复述一遍。
(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一遍。)
三、训练达标
师:好。我们对等腰三角形相关知识已经非常清楚了,对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已经理解了。老师想强调的是,我们看到等腰三角形,头脑中要出现这样的感觉:两底角相等。也就是简说成“等边对等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播放PPT,展示出一道数学练习题。如图,△ABC 中, AB =AC, ∠A =36°, 则∠B= °)
生(抢答):∠B是72°。
师:同学们口算能力强大。
(播放PPT,展示出: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4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2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
(学生均能快速地解答。)
师:这些题难不住同学们。老师来一道比较难的题来试试同学们。
(播放PPT,展示出: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一起来读题。(读一句,停顿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老师提醒学生能想到什么?根据学生想到的“等边对等角”,对相等的两角进行画弧线分颜色标注。)
师:这些角的关系,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可以设哪个角呢?而且,设出的这个角能把图形上所有角都表示出来?
生:可以设∠A =x,我们可以用这个x来表示其它角。
(学生轻松用x来表示图形上所有角。一名男生起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设出未知数,就要列出方程。等量关系在哪里?
生:内角和是180°。
师:具体是用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生:用最大的△ABC的内角和就行了。
师:今天同学们已经把思路搞清楚了。写这个过程就让老师来写,老师也想做一次示范。
(老师在黑板上边口述,边写解答过程。这个过程是根据学生的想法来书写的,自然而具体。)
师:我想让同学们来给老师写的过程进行分段,也就是分层次。
(师生一起把解答过程进行了分层。老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把层次标注清楚。)
师:完成。
四、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都有什么提高。
(播放PPT,展示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是怎么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3.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
(老师进行了总结性指导。)
(下课铃响起。)
师: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精品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精品第二课时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