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文课件ppt
展开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1.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3.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⑴轻声读课文,理解字词。⑵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诗。⑶与同桌讨论你喜欢这句诗的原因。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指骑鹤而去有仙人。复: 再悠悠:飘荡的样子。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⑴诗中有三个叠词,在文画出来,并试着换几个词语。⑵“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两个“空”字,含义是否相同?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白云千载空飘荡。晴川分明汉阳树,芳草繁茂鹦鹉洲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⑴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句诗或哪个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不禁愁从中来,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首联: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孤寂惆怅。
颔联:白云悠悠,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树荣草茂,生机勃勃,悲从中来。
尾联:日薄西山,烟波浩渺,思乡情切。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思乡之情。
1)虚实结合2)借景抒情3)衬托
此诗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来赏析。
全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写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人生失意、漂泊异地及怀古思乡之情。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1、诗中以神话传说入笔,然后描写景物,虚实结合的句子是: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登临诗结构上起承转合,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2.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愁”,但所指不同。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答: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岑参《山房春事二首》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忘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木兰花》钱惟演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秋江送客》白居易湘渚烟波远,骊山风雨愁。《孤雁》储嗣宗征役各异路,烟波同旅愁。《送柳道时余北还》戴叔伦岁月方惊离别尽,烟波仍驻古今愁。《晚泊松江驿》李郢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授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美丽的传说,诗词中的黄鹤楼,学习目标,再读理解内容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故事,崔颢与黄鹤楼,李白搁笔,李白的黄鹤楼情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黄鹤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