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难点突破
专题12 正方形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难点突破(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正方形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难点突破(人教版),文件包含专题12正方形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解析版docx、专题12正方形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正方形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
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4与抛物线y=﹣x2+bx+c(b,c是常数)交于A、B两点,点A在x轴上,点B在y轴上.设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点C.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
①如图2,若点P在直线AB上方,连接OP交AB于点D,求的最大值;
②如图3,若点P在x轴的上方,连接PC,以PC为边作正方形CPEF,随着点P的运动,正方形的大小、位置也随之改变.当顶点E或F恰好落在y轴上,直接写出对应的点P的坐标.
【答案】(1) ;(2)①;②P点坐标(,),(, ),(,2 )(,2 )
【思路引导】
(1)利用直线解析式求出点A、B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
(2)作PF∥BO交AB于点F,证△PFD∽△OBD,得比例线段,则PF取最大值时,求得的最大值;
(3)(i)点F在y轴上时,过点P作PH⊥x轴于H,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证明△CPH≌△FCO,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PH=CO=2,然后利用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即可;(ii)点E在y轴上时,过点PK⊥x轴于K,作PS⊥y轴于S,同理可证得△EPS≌△CPK,可得PS=PK,则P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求出P点坐标;点E在y轴上时,过点PM⊥x轴于M,作PN⊥y轴于N,同理可证得△PEN≌△PCM,可得PN=PM,则P点的横纵坐标相等,可求出P点坐标.
【解析】
解:(1)直线y=x+4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
当x=0时,y=4,x=﹣4时,y=0,
∴A(﹣4,0),B(0,4),
把A,B两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2)①如图1,作PF∥BO交AB于点F,
∴△PFD∽△OBD,
∴,
∵OB为定值,
∴当PF取最大值时,有最大值,
设P(x,),其中﹣4<x<0,则F(x,x+4),
∴PF==,
∵且对称轴是直线x=﹣2,
∴当x=﹣2时,PF有最大值,
此时PF=2,;
②∵点C(2,0),
∴CO=2,
(i)如图2,点F在y轴上时,过点P作PH⊥x轴于H,
在正方形CPEF中,CP=CF,∠PCF=90°,
∵∠PCH+∠OCF=90°,∠PCH+∠HPC=90°,
∴∠HPC=∠OCF,
在△CPH和△FCO中,,
∴△CPH≌△FCO(AAS),
∴PH=CO=2,
∴点P的纵坐标为2,
∴,
解得,,
∴,,
(ii)如图3,点E在y轴上时,过点PK⊥x轴于K,作PS⊥y轴于S,
同理可证得△EPS≌△CPK,
∴PS=PK,
∴P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
解得x=2(舍去),x=﹣2,
∴,
如图4,点E在y轴上时,过点PM⊥x轴于M,作PN⊥y轴于N,
同理可证得△PEN≌△PCM
∴PN=PM,
∴P点的横纵坐标相等,
∴,
解得,(舍去),
∴,
综合以上可得P点坐标(,),(, ),(,2 )(,2 ).
【方法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进行分类讨论.
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与轴相交于两点,顶点为,设点是轴的正半轴上一点,将抛物线绕点旋转,得到新的抛物线.
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若抛物线与抛物线在轴的右侧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求的取值范围.
如图2,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一点,它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点在抛物线上的对应点,设是上的动点,是上的动点,试探究四边形能否成为正方形?若能,求出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四边形可以为正方形,
【解析】
解:
将三点代入得
解得
;
如图.
关于对称的抛物线为
当过点时有
解得:
当过点时有
解得:
;
四边形可以为正方形
由题意设,
是抛物线第一象限上的点
解得:(舍去)即
如图作,于,
于
四边形为正方形
易证
为
将代入得
解得:(舍去)
当时四边形为正方形.
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与轴相交于两点,顶点为,设点是轴的正半轴上一点,将抛物线绕点旋转,得到新的抛物线.
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若抛物线与抛物线在轴的右侧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求的取值范围.
如图2,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一点,它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点在抛物线上的对应点,设是上的动点,是上的动点,试探究四边形能否成为正方形?若能,求出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四边形可以为正方形,
【解析】
解:
将三点代入得
解得
;
如图.
关于对称的抛物线为
当过点时有
解得:
当过点时有
解得:
;
四边形可以为正方形
由题意设,
是抛物线第一象限上的点
解得:(舍去)即
如图作,于,
于
四边形为正方形
易证
为
将代入得
解得:(舍去)
当时四边形为正方形.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B点的坐标为(3,0),与y轴交于点C(0,﹣3),点P是直线BC下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
(1)求这个二次函数y=x2+bx+c的解析式.
(2)连接PO,PC,并将△POC沿y轴对折,得到四边形POP′C,如果四边形POP′C为菱形,求点P的坐标.
(3)如果点P在运动过程中,能使得以P、C、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请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
【答案】(1)y=x2﹣2x﹣3(2)(2)(2+102,-32)(3)P、C、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此时点P的坐标(1,﹣4)
【解析】(1)将B、C点代入函数解析式,得:9+3b+c=0c=-3,解得:b=-2c=-3,这个二次函数y=x2+bx+c的解析式为y=x2﹣2x﹣3;
(2)∵四边形POP′C为菱形,∴OC与PP′互相垂直平分,∴yP=-OC2=-32,即x2﹣2x﹣3=-32,解得:x1=2+102,x2=2-102(舍),P(2+102,-32);
(3)∵∠PBC<90°,∴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如图1,当∠PCB=90°时,过P作PH⊥y轴于点H,BC的解析式为y=x﹣3,CP的解析式为y=﹣x﹣3,设点P的坐标为(m,﹣3﹣m),将点P代入代入y═x2﹣2x﹣3中,解得:m1=0(舍),m2=1,即P(1,﹣4);
AO=1,OC=3,CB=32+32=32,CP=12+(-4+3)2=2,此时BCCP=COAO=3,△AOC∽△PCB;
②如图2,当∠BPC=90°时,作PH⊥y轴于H,作BD⊥PH于D.
∵PC⊥PB,∴△PHC∽△BDP,∴PHHC=BDPD.设点P的坐标为(m,m2﹣2m﹣3),则PH=m,HC=-(m2﹣2m﹣3)-(-3)=-m2+2m,BD=-(m2﹣2m﹣3),PD=3-m,∴m-m2+2m=-(m2-2m-3)3-m,∴1m-2=-(m+1),解得:m=1+52或1-52(舍去).当m=1+52时,m2﹣2m﹣3=-5+52.
∵△PHC∽△BDP,∴PCPB=HCPD=-m2+2m3-m=5-15-5=15=55≠COAO =3,以P、C、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不相似.
综上所述:P、C、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此时点P的坐标(1,﹣4).
5、如图,在平面直角些标系中,二次函数y=ax2+bx﹣的图象经过点A(﹣1,0),C(2,0),与y轴交于点B,其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及其顶点的坐标;
(2)若P为y轴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D,求PB+PD的最小值;
(3)M(x,t)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个动点,若平面内存在点N,使得以A、B、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则这样的点N共有 个.
【答案】(1),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最小值为;(3)5个
【解析】
(1)∵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0)C(2,0),
∴,
解得:,
∴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2)如图,连接AB,作DH⊥AB于H,交OB于P,此时PB+PD最小.
理由:∵OA=1,OB=,
∴,
∵,
∴∠ABO=30°,
∴PH=PB,
∴PB+PD=PH+PD=DH,
∴此时PB+PD最短(垂线段最短);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ABO=30°,
∴∠HAD=60°,
在Rt△ADH中,∵∠AHD=90°,AD=,∠HAD=60°,
∴sin60°=,
∴DH=,
∴PB+PD的最小值为;
(3)①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因为AB>AD,故此时圆弧与对称轴有两个交点,且AM=AB,即M点存在两个,所以满足条件的N点有两个;
②以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因为,故此时圆弧与对称轴有两个交点,且BM=AB,即M点有两个,所以满足条件的N点有两个;
③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有一个交点,此时AM=BM,因为M点有一个,所以满足条件的N点有一个;
则满足条件的N点共有5个,
故答案为:5.
6、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直线l1:y=-x+3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抛物线y=-x2+bx+c经过A、B两点,y轴右侧部分抛物线上有一动点C,过点C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1于点D.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如图1,C在第一象限,求以CD为直径的⊙E的最大面积,并判断此时⊙E与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否相切?若不相切,求出使得⊙E与该抛物线对称轴相切时点C的横坐标;
(3)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M,使B、C、D、M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y=-x2+2x+3;(2)不相切, C的横坐标分别为2和5-172;(3)M(0,1),(2,3)(0,1-32),(0,1+32).
【解析】
解:(1)直线l1:y=-x+3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可得A点(3,0),B点(0,3),将A、B两点坐标代入y=-x2+bx+c,可得
0=-9+3b+c3=c,可得b=2,c=3
∴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y=-x2+2x+3;
(2)①可得抛物线对称轴为:x=-b2a=1,
∵ C在第一象限,以CD为直径的⊙E的最大面积,即CD最长时,圆的面积最大,
设直线CD的横坐标为t,0<t<3,
∴D点坐标(t,-t+3),C点坐标(t,-t2+2t+3),
∴ |CD|=-t2+2t+3-(-t+3)= -t2+3t(0<t<3),
∴当t=-b2a=32时,CD最长,此时CD最长为94,
此时圆E的半径为98,此时CD与对称轴的距离为32-1=12≠98,
故不相切.
②当CD在对称轴右边时,即1<t<3时
|CD|= -t2+3t(1<t<3);圆E的半径为t-1,
可得|CD|=2r;-t2+3t=2(t-1),解得:t1=-1(舍去);
t2=2;
当CD在对称轴左边时,即即0<t<1时,
有-t2+3t=2(1-t),解得:t1=5+172(舍去),
t2=5-172;
综上所述:t=2或t=5-172,⊙E与该抛物线对称轴相切.
(3)存在,由菱形性质可得M点坐标(0,1),(2,3)(0,1-32),(0,1+32).
7、如图,二次函数y=-x2+3x+m的图象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B(4,0),另一个交点为A,且与y轴相交于C点
(1)求m的值及C点坐标;
(2)在直线BC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它与B,C两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此时M点坐标;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3)P为抛物线上一点,它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为Q,当四边形PBQC为菱形时,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答案);
【答案】(1)m=4, C(0,4)
(2) 存在, M(2,6)
(3)P点坐标为(1+5,1+5)或(1-5,1-5)
【解析】解:(1) 将点B(4,0)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y=-x2+3x+m,即-42+3×4+m=0,解得m=4,故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x2+3x+4,令x=0,解得y=4,故C点坐标为(0,4);
(2)存在,
理由:∵B(4,0),C(0,4)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
当直线BC向上平移b单位后和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MBC面积最大,
∴y=-x+4+by=-x2+3x+4
整理得:x2-4x+b=0
∴∆=16-4b=0,
∴b=4
∴x=2y=6
∴M(2,6)
(3)
如图2、图3所示,连接PQ交BC于点G。
因为四边形PBQC是菱形,所以G为BC的中点,
因为点B、C的坐标分别为(4,0)、(0,4),所以由中点坐标公式得G点坐标为(2,2),
由(2)可知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
由于PG⊥BC,所以设直线PG的解析式为y=x+b,
将G(2,2)代入,求得直线PG的解析式为y=x,
将直线PG的解析式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得:
y=-x2+3x+4y=x,消去y得:x=-x2+3x+4,
解得:x=1±5,
将x=1+5代入直线PG的解析式得y=1+5,
将x=1-5代入直线PG的解析式得y=1-5,
故当四边形PBQC为菱形时,P点坐标为(1+5,1+5)或(1-5,1-5).
8、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边OA,OC分别在x轴、y轴上,点B坐标为(4,t)(t>0).二次函数y=x2+bx(b<0)的图象经过点B,顶点为点D.
(1)当t=12时,顶点D到x轴的距离等于____;
(2)点E是二次函数y=x2+bx(b<0)的图象与x轴的一个公共点(点E与点O不重合).求OE·EA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时的二次函数表达式;
(3)矩形OABC的对角线OB,AC交于点F,直线l平行于x轴,交二次函数y=x2+bx(b<0)的图象于点M,N,连结DM,DN.当△DMN≌△FOC时,求t的值.
【解析】 (1)将B点坐标(4,12)代入y=x2+bx求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再用配方法或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解决问题;
(2)分别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OE,AE的长,再运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的方法(配方法)求出OE·EA的最大值;
(3)由△DMN≌△FOC可得MN=CO=t,再分别用含b,t的代数式表示出点M,N的坐标,将点M或点N的坐标代入y=x2+bx就可以求出t的值.
解:(2)∵二次函数y=x2+bx与x轴交于点E,∴E(-b,0).
∴OE=-b,AE=4+b.∴OE·EA=-b(b+4)=-b2-4b=-(b+2) 2+4.
∴当b=-2时,OE·EA有最大值,其最大值为4.此时b=-2,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x2-2x;
第1题答图
(3)如答图,过D作DG⊥MN,垂足为G,过点F作FH⊥CO,垂足为H.
∵△DMN≌△FOC,∴MN=CO=t,DG=FH=2.
∵D,
∴N,即N.
把x=,y=代入y=x2+bx,
得=+b·,
解得t=±2,∵t>0,∴t=2.
9、如图所示,直线y=kx+m分别交y轴,x 轴于A(0,2),B(4,0)两点,抛物线y=-x2+bx+c过A,B两点.
(1)求直线和抛物线的表达式;
(2)设N(x,y)是(1)所得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N作直线MN垂直x轴交直线AB于点M,若点N在第一象限内.试问:线段MN的长度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它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情况下,以A,M,N,D为顶点作平行四边形,求第四个顶点D的坐标.
【解析】 (1)由直线y=kx+m分别交y轴、x 轴于A(0,2),B(4,0)两点,抛物线y=-x2+bx+c过A,B两点,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和抛物线的表达式;
(2)假设x=t时,线段MN的长度是最大值,可得M,N,则可得MN=-=-t2+4t
=-(t-2)2+4,然后由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求得答案;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
解:(1)∵直线y=kx+m分别交y轴,x 轴于A(0,2),B(4,0)两点,
∴解得
∴直线的表达式为y=-x+2,
将A(0,2),B(4,0)分别代入抛物线,得
解得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x+2;
(2)存在.
假设x=t时,线段MN的长度是最大值,
由题意,得M,N,
∴MN=-=-t2+4t=-(t-2)2+4,
∴当t=2时,MN有最大值4;
第2题答图
(3)由题意可知,D的可能位置有如答图三种情形.
当D在y轴上时,
设D的坐标为(0,a),
由AD=MN,得|a-2|=4,
解得a1=6,a2=-2,
∴D(0,6)或D(0,-2);
当D不在y轴上时,由图可知D为D1N与D2M的交点,
∵直线D1N的表达式为y=-x+6,直线D2M的表达式为y=x-2,
由两方程联立解得D(4,4).
综上可得,D的坐标为(0,6),(0,-2)或(4,4).
10、如图所示,抛物线y=-x2+6x交x轴正半轴于点A,顶点为M,对称轴MB交x轴于点B,过点C(2,0)作射线CD交MB于点D(D在x轴上方),OE∥CD交MB于点E,EF∥x轴交CD的延长线于点F,作直线MF.
(1)求点A,M的坐标;
(2)当BD为何值时,点F恰好落在该抛物线上?
(3)当BD=1时,
①求直线MF的表达式,并判断点A是否落在该直线上;
②延长OE交FM于点G,取CF中点P,连结PG,△FPG,四边形DEGP,四边形OCDE的面积分别记为S1,S2,S3,则S1∶S2∶S3=__3∶4∶8__.
解:(1)令y=0,则-x2+6x=0,解得x1=0,x2=6,∴A(6,0),∴对称轴是直线x=3,∴M(3,9);
(2)∵OE∥CF,OC∥EF,C(2,0),
∴EF=OC=2,∴BC=1,
∴点F的横坐标为5,
∵点F落在抛物线y=-x2+6x上,
∴F(5,5),BE=5.∵==,
∴DE=2BD,∴BE=3BD,∴BD=;
(3)①当BD=1时,BE=3,∴F(5,3).
第3题答图
设MF的表达式为y=kx+b,将M(3,9),F(5,3)代入,
得解得
∴y=-3x+18.
∵当x=6时,y=-3×6+18=0,
∴点A落在直线MF上;
②∵BD=1,BC=1,
∴△BD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D=,CF=OE=3,
∴DP=,PF=,
根据MF及OE的表达式求得点G的坐标为,如答图,过点G作GN⊥EF交EF于点N,则EN=GN=,∴EG=,S△FPG,S梯形DEGP,S梯形OCDE的高相等,所以三者面积比等于底之比,
故S△FPG∶S梯形DEGP∶S梯形OCDE
=PF∶(DP+EG)∶(DC+OE)
=∶2∶4
=∶2∶4=3∶4∶8.
11、如图所示,抛物线y=ax2+bx-3经过点A(2,-3),与x轴负半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C,且OC=3OB.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D在y轴上,且∠BDO=∠BAC,求点D的坐标;
(3)点M在抛物线上,点N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以点A,B,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1)本题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C点坐标,即OC,进而根据OC=3OB求出点B的坐标,再根据过A,B两点,即可得出结果;
(2)过点B作BE⊥x轴交AC的延长线于点E,由∠BDO=∠BAC,∠BOD=∠BEA=90°得到Rt△BDO和Rt△BAE相似,得到OD,进而得到点D的坐标;
(3)根据题意可知N点在对称轴x=1上,而A,B,M,N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符合题意的有三种情况:①BM∥AN,AM∥BN;②BN∥AM,AB∥MN;③BM∥AN,AB∥MN,然后根据平行直线k相同可以得到点M的坐标.
解:(1)令x=0,由y=ax2+bx-3,得y=-3,∴C(0,-3),∴OC=3,
又∵OC=3OB,∴OB=1,∴B(-1,0),
把点B(-1,0)和A(2,-3)分别代入y=ax2+bx-3,
得 解得
∴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2-2x-3.
(2)如答图①,过点B作BE⊥x轴交AC的延长线于点E.
∵∠BDO=∠BAC,∠BOD=∠BEA=90°,
∴Rt△BDO∽Rt△BAE,
∴OD∶OB=AE:BE,∴OD∶1=3∶3,∴OD=1,
∴D点坐标为(0,1)或(0,-1).
第4题答图① 第4题答图②
(3)如答图②,M1(0,-3),M2(-2,5),M3(4,5).
12、如图所示,顶点为的抛物线y=ax2+bx+c过点M(2,0).
原图 备用图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A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不与点M重合),点B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点C是直线y=x+1上一点(处于x轴下方),点D是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一点.若以点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求k的值.
【解析】 (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顶点式为 y=a-,再把点M(2,0)代入,可求a=1,所以抛物线的表达式可求;
(2)先分别求出A,B两点的坐标,及AB的长,再根据反比例函数y=(k>0),考虑点C在x轴下方,故点D只能在第一、三象限.确定菱形有两种情形:①菱形以AB为边,如答图①,过点D作y轴的垂线,交y轴于点N,因此,∠BDN=∠GAO=45°,BD=AB,从而求出DN,NO,即D的坐标可求,从而k可求.② 菱形以AB为对角线,如答图②,过点D作x轴的垂线,与x轴交于点F,与过点B作y轴的垂线交于点E,可证△D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设BE=DE=x,则DF=x-2,DB=x,在Rt△ADF中,AD=BD=x,AF=x+1,利用勾股定理,构造关于x的方程,求出x,则D点坐标(x,x-2)可求,k可求.
解:(1)依题意可设抛物线为y=a-,将点M(2,0)代入可得a=1,∴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x-2;
(2)当y=0时,x2-x-2=0,解得x1=-1,x2=2,∴A(-1,0),当x=0时,y=-2,∴B(0,-2).
在 Rt△OAB 中,OA=1,OB=2,∴AB=.设直线 y = x+1 与 y 轴的交点为点 G,易求 G(0,1),∴Rt△AO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GO=45°.∵点 C 在 y=x+1 上且在 x 轴下方,而 k>0,∴y=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点 D 只能在第一、三象限,因此符合条件的菱形只能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5题答图①
∴①菱形以 AB 为边且 AC 也为边,如答图①所示,过点 D 作 DN⊥y 轴于点 N,
在 Rt△BDN 中,
∵∠DBN=∠AGO =45°,
∴DN=BN=,
∴D,点D在y=(k>0)的图象上,∴k=-×=+.
②菱形以 AB 为对角线,如答图②所示,作 AB 的垂直平分线 CD 交直线 y = x+1 于点 C,交 y=的图象于点 D.再分别过点 D,B 作 DE⊥x 轴于点 F,BE⊥y 轴,DE 与 BE 相交于点 E.
在 Rt△BDE 中,同①可证∠AGO=∠DBO =∠BDE= 45°,∴BE=DE.设点 D 的坐标为(x,x-2).
第5题答图②
∵BE2+DE2=BD2,∴BD=BE =x.∵四边形ACBD是菱形,∴AD=BD=x.
∴在Rt△ADF中,AD2=AF2+DF2,(x)2=(x+1)2+(x-2)2,解得x=,
∴点D的坐标为,点D在y=(k>0)的图象上,
∴k=.
综上所述,k的值为+或.
13、如图所示,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其对称轴交抛物线于点D,交x轴于点E,已知OB=OC=6.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及点D的坐标;
(2)连结BD,F为抛物线上一动点,当∠FAB=∠EDB时,求点F的坐标;
(3)平行于x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M,N两点,以线段MN为对角线作菱形MPNQ,当点P在x轴上,且PQ=MN时,求菱形对角线MN的长.
【解析】 (1)利用OB=OC=6得到点B(6,0),C(0,-6),将其代入抛物线的表达可求出b,c的值,进而得到抛物线的表达式,最后通过配方得到顶点坐标;
(2)由于F为抛物线上一动点,∠FAB=∠EDB,可以分两种情况求解:一是点F在x轴上方;二是点F在x轴下方.每一种情况都可以作FG⊥x轴于点G,构造Rt△AFG与Rt△DBE相似,利用对应边成比例或三角函数的定义求点F的坐标.
(3)首先根据MN与x轴的位置关系画出符合要求的两种图形:一是MN在x轴上方;二是MN在x轴下方.设菱形对角线的交点T到x轴的距离为n,利用PQ=MN,得到MT=2n,进而得到点M的坐标为(2+2n,n),再由点M在抛物线上,得n=(2+2n)2-2(2+2n)-6,求出n的值,最后可以求得MN=2MT=4n的两个值.
解:(1)∵OB=OC=6,∴B(6,0),C(0,-6).
∴ 解得∴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6.
∵y=x2-2x-6=(x-2)2-8,
∴点D的坐标为(2,-8);
(2)如答图①,当点F在x轴上方时,设点F的坐标为.过点F作FG⊥x轴于点G,易求得OA=2,则AG=x+2,FG=x2-2x-6.
第7题答图①
∵∠FAB=∠EDB,
∴tan∠FAG=tan∠EDB,
即 =,
解得x1=7,x2=-2(舍去).
当x=7时,y=,
∴点F的坐标为.
当点F在x轴下方时,同理求得点F的坐标为.
综上所述,点F的坐标为或.
(3)∵点P在x轴上,∴根据菱形的对称性可知点P的坐标为(2,0).
如答图②,当MN在x轴上方时,设T为菱形对角线的交点.
第7题答图②
∵PQ=MN,∴MT=2PT.设TP=n,则MT=2n.
∴M(2+2n,n).∵点M在抛物线上,
∴n=(2+2n)2-2(2+2n)-6,即2n2-n-8=0.
解得n1=,n2=(舍去).
∴MN=2MT=4n=+1.
当MN在x轴下方时,设TP=n,得M(2+2n,-n).
∵点M在抛物线上,
∴-n=(2+2n)2-2(2+2n)-6,
即2n2+n-8=0.
解得n1=,n2=(舍去).
∴MN=2MT=4n=-1.
综上所述,菱形对角线MN的长为+1或-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4 二次函数中的圆的综合问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难点突破(人教版),文件包含专题24二次函数中的圆的综合问题解析版docx、专题24二次函数中的圆的综合问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1 圆性质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难点突破(人教版),文件包含专题21圆性质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解析版docx、专题21圆性质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2 圆位置关系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难点突破(人教版),文件包含专题22圆位置关系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解析版docx、专题22圆位置关系在二次函数中的综合问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