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7 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上册7 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教案,共4页。
第 2 课时 条形统计图(2)
教材第 96~97 页的内容。
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将统计表转化为更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情况选择每个单元格表示的数的大小。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重点: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选用合适的刻度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坐标纸。
师: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早餐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在课前老师做了调查,大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牛奶、豆浆或粥。(教师边说边在统计表中写名称。)师:我根据大家的意愿做了统计表如下。(课件出示统计结果。)
最喜欢的早餐牛奶豆浆粥人数61224
试画统计图。(1)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统计结果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小组交流一下。)(2) 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生 1:用 1 格表示 1 个单位的统计图。生 2:在旁边一栏画格;生 3: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统计图。(3) 师:观察一下这两种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师:看来,用一格表示多少,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的。学画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统计图。(1)师:我们一起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方法完成这张统计图。(黑板上的空白统计图。)师:喜欢牛奶的有 6 人,要涂几格?生:涂 3 格。师:明明是 6 个人,为什么只涂 3 格呢?生:因为 1 格代表 2 个人。师:怎么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 1 格表示 2 个人呢?生:在左边标上数。师:从 0 开始,到这是几?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标数,写单位名称。师:用红色标注 0、2、4、6,喜欢牛奶的有 6 人,怎么涂?(指名回答。)师:我们先找到 2 这个数所在的横线,对准牛奶这一列画一条线,线以下这部分就表示 2 人。(边说边将条形框描粗、涂色,并在上面标数 6。)师:喜欢豆浆的有 12 人,怎么涂?(指名学生板演。) (2)解决不足一个格的情况。师:如果喜欢豆浆的不是 12 人,是 15 人,应该怎么画呢?师:能不能就画 6 格?画 8 格行不行?你认为应该怎么画?师:是不是在格中任意位置画条线表示就可以?那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教师板演指导。)师:如果喜欢粥的有 25 人,怎么涂?(指名学生板演。) (3)师:观察这几幅统计图,你都知道了什么?师:如果让你当生活委员,根据这个统计结果你想怎么安排同学们的早餐呀?师:刚才我们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安排同学们的早餐的问题。这节课的统计知识和原来学的哪里不一样了?
生:原来学的 1 格表示 1 个单位,现在学的 1 格表示 2 个单位, 遇到单数用半格表示。 教材第 97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将自己的成果向小组的成员展示。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 2 个数据。教学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在自主探究时,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 格表示 2 个数据”这一新知的前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交流,开展数学操作,主动构建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上册7 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7 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角的度量第2课时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