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一)
1.“鼠妇”俗称“潮虫”,如果让你寻找它,你不会到哪种环境中捕捉( )
A.草坪的石头堆里
B.庭院的菊花盆下
C.墙角的草丛中
D.学校的篮球场上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食草动物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3.一块农田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田间杂草 D.水分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湿度 D.温度
5.夏季雨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活动,这里影响蚯蚓活动的生态因素是( )
A.雨后较低的气温
B.雨后较少的食物
C.雨后土壤中较少的氧气
D.土壤中过多的雨水造成压力
6.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的现象,这与下列哪种生态因素有关( )
A.空气 B.水 C.阳光 D.营养物质
7.探究金鱼在不同温度下呼吸频率的实验中,对照组的温度条件是( )
A.常温 B.低温 C.高温 D.前三项均可
8.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为了探究光的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弱的关系,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4支盛水的试管中分别放入同样的金鱼藻,并将试管放在离白炽灯的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数目,收集到如下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
5 | 80 |
10 | 70 |
15 | 55 |
20 | 30 |
请分析:
(1)实验控制的变量是什么?从上表可得到哪些信息?
(2)由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1)试管与灯的距离。光是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试管与灯的距离越远(近),光合作用越弱(强),产生的气泡数越少(多)。
(2)在一定条件下,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生物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