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拓展训练(2)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469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拓展训练(2)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469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拓展训练(2)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4695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拓展训练(2)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运动员关节扭伤后,马上给他喷涂一种雾状的极易挥发的液态氯乙烷,用它作麻醉剂可使运动员折皮肤迅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熔化吸热 B.凝固放热 C.汽化吸热 D.升华吸热
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在第8分钟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3.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用湿抹布扑盖桌面燃起的酒精
B.用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用其灯帽盖灭
D.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4.如图所示关于温度及温度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是37℃
B.图甲中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该沿a方向
C.图乙中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D.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
5.冰是晶体,它的熔点是0℃,下面的图中能表示冰熔化的图像是( )
A. B. C. D.
6.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7.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的示数是
B.它的分度值是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8.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3) B.(2)(4) C.(1)(2) D.(3)(4)
9.如图是一冰雕作品效果图,家住哈尔滨市里的小明同学发现,当地气温持续在0℃以下,但冰雕作品仍会一天天变小,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10.下列做法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
A.用塑料袋把水果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里
B.洗完头发后,用电吹风将头发吹干
C.洗完衣服后,把衣服摊开晾在向阳通风处
D.用扫把把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11.对下面几幅图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是在外面两个人说话,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图丙玻璃上的水是霜凝固形成的
D.图丁灯泡内壁上黑色的钨是钨蒸气凝华形成的
1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
13.把一盆0℃的水放到-5℃的房间里,在水完全结成冰之前,这盆冰水的温度( )
A.等于-5℃ B.等于0℃
C.介于0~-5℃之间 D.无法确定
14.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B.沸腾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量不变
C.实验中所选温度计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表明沸腾需要吸热
二、填空题
15.电冰箱就象一个“热的搬运工”,在冷冻室里,通过制冷剂吸热,将热量带走:在冰箱外的冷凝器里,通过制冷剂的______放热,将热量放到空气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16.寒假的某一天,小洁随爸爸一起外出,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小洁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前窗玻璃上的雾气是由于汽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加速液体______,车窗玻璃就清晰了。
17.如图所示,是某学校科技节上展示的两件作品,小明为此作了以下解说:
甲是简易的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______的性质而制成的,它的测温效果与小玻璃瓶的容积和玻璃管的______有关;所用的测温物质是煤油而不是水。
18.如图所示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______℃,乙的示数为______℃。他们的分度值都是______℃、
19.如图是小科设计的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两端开口,中有一段液柱,当周围环境温度发生改变,弯管中的液柱会做出向左或向右地移动。
(1) A、B两处刻度所对应的温度关系:A处______ B 处(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
(2)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 ______。
20.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罐装饮料请小明喝。不一会,小明发现饮料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1)饮料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___________;
(2)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
(3)下面事例与(1)中属同种现象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 B.落到地上的雪化成水
C.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D.夏天的清晨,河面上会出现雾气
三、简答题
21.夏天,相同的两盆水甲、乙,甲放在阳光下晒,乙放在阴凉处.过一段时间后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盆中水的温度,哪一盆水的温度高?试分析其原因.
22.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感到凉快.为什么?
2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碘的物态变化实验,请描述整个实验过程当中碘的物态变化.
24.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挡风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前挡风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25.给自制温度计标刻度
小雨和同学们正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但发现身边的一支水银温度计上面没有刻度了,其它均完好,如图所示。现给你冰水混合物、刻度尺、油性笔并借助现有条件,请你想办法重新标识此温度计的刻度。
26.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冒“白气”,请解释其中的“粉”“白气”各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喷涂液态氯乙烷后,可使运动员折皮肤迅速冷却,这是因为氯乙烷汽化时从人体吸热,人体放热,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AB段表示该物质吸热升温过程,温度逐渐升高,还没达到熔点,熔点是物质达到熔化时的温度,熔点不变,故A错误;
B.在第8分钟时,达到熔点,物质开始熔化,故B错误;
CD.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该曲线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沥青不是晶体,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
A.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出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火势不大,易于控制,对于液体酒精无法清除可燃物,又难于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所以运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湿抹布盖灭,故A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能使用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B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C.用嘴吹灭火焰,容易引起失火,因此熄灭酒精灯时用其灯帽盖灭,故C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使用外焰加热试管中的物质,故D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是37℃,变化幅度较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即视线应该沿b方向,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图乙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 35℃~42℃,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这是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但熔点大于0℃,所以不是冰的熔化过程,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这是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且熔点等于0℃,所以是冰的熔化过程,故B正确,符合题意。
C.这是非晶体凝固过程的图像,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这是晶体凝固过程的图像,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
水浴法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所以,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中,碘的熔点高于100℃,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使碘受热时只会发生升华,而不能达到熔点,不会熔化,这样通过控制温度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综上所述,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故C正确。
故选C。
7.D
【详解】
A.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根据图中液面位置可知温度为38℃,故A错误;
B.体温计分度值可以从35--36℃之间有10个小格得出,每个小格为0.1℃,这就是分度值,故B错误;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有缩口),它是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错误;
D.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故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
冰雪融化属于熔化现象,要吸热;(2)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要放热;(3)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汽化,要吸热;(4)冬天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要放热;所以属于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和(3)。
故选A。
9.C
【详解】
固态的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使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
影响蒸发的快慢有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以及液体温度,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A.用塑料袋把水果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里,减小了水果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降低了水果外界的温度,故可以使蒸发变慢,故A符合题意;
B.洗完头发后,用电吹风将头发吹干,增加了头发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并且升高了头发的温度,会使蒸发变快,故B不符合题意;
C.洗完衣服后,把衣服摊开晾在向阳通风处,增加了衣服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会使蒸发变快,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扫把把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加了积水的表面积,会使蒸发变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分析】
先要根据图反映的情景,说出每幅图观察到的现象。然后结合物态变化过程给予解释说明即可。
【详解】
A.图甲是在外面两个人说话,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故A错误;
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图丙玻璃上的水是霜熔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图丁灯泡内壁上黑色的钨是钨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
A.冰雪的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云海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白雾的消散是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B
【详解】
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在水完全结成冰之前,这盆冰水的温度是0℃,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详解】
A.假设这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那么这情况下,杯内水的温度不均匀,杯底的水温度较高,杯上方的水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气泡从水底上升到水面时,遇上温度较低的水,气泡会放热液化,那么气泡会变小,而图中的气泡从下到上是变大的,不是变小的,假设不成立,所以此图不是水沸腾前的现象,故A错误;
B.沸腾一段时间后,会有很多液体水汽化成水蒸气,烧杯中的水量减少,故B错误;
C.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杯内的水温度是可达到100℃,假设实验中所选温度计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那么这酒精温度计最高温度只能是60℃,不能达到100℃,实验不能进行,假设不成立,所以实验中所选温度计不能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而石棉网有余温,并且这个余温高于杯内水的沸点,水会继续吸热,这表明沸腾需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15.液化
【详解】
冰箱里面的制冷液由这样一个特点: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制冷液在冷冻室的蒸发器里面汽化吸收热量;汽化后的制冷剂,到了冰箱外面的冷凝器里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液化放热,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
16.液化 蒸发
【详解】
[1][2]冬天汽车前玻璃窗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可以打开空调对着车窗吹暖风,使小水珠吸热加快蒸发成为水蒸气,车窗玻璃就变清晰了。
17.液体热胀冷缩 内径大小
【详解】
[1][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小玻璃瓶的容积不变,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体积膨胀相同,管越细,上升的刻度越多,越灵敏,所以测温效果与玻璃管的内径大小有关。
18.18 -16 1
【详解】
[1] [2]由图知道,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都为1℃,甲温度计数字从左到右越来越大,所以显示的是0℃以上的温度,此时的温度为18℃。
[3]乙温度计数字从左到右越来越小,所以显示的是0℃以下的温度,此时的温度为-16℃。
19.大于 弯管变细
【详解】
(1)[1]温度升高时,瓶内空气膨胀,所以会把液柱向左推,因此A处温度高于B处对应的温度。
(2)[2]为了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把温度计的管径做得细一些。气体膨胀体积变化一定的情况下,管径越细,截面积越小,那么高(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了。
20.液化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
【详解】
(1)[1]饮料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壁液化成的小水珠。
(2)[2]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饮料壁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纸杯上。
(3)[3]A.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固态的雪化成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河面出现的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变为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1.见解析
【解析】
【分析】
水在太阳的照射下,能吸收太阳的能量,使温度升高,即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
【详解】
甲盆。甲盆水放在阳光下晒,阳光的照射使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当用温度计测量时,甲盆水温度计示数高。
22.见解析
【详解】
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故会感到凉快.
23.用酒精灯对锥形瓶内的碘粒加热,将会观察到碘由固态的变成了气态的碘;这是碘发生的升华现象;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上,这是凝华现象.
【解析】
【详解】
当用酒精灯对锥形瓶内的碘粒加热时,首先会观察到碘由固态的变成了气态的碘,即碘会发生升华现象;当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时,又会因为放出热量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上,即发生凝华现象。
24.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挡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分析】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液化需要放热;3、根据生活经验确定题目中提到的白色的“哈气”是什么,然后再针对其形成采取相应的措施.
【详解】
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挡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25.见解析
【详解】
设环境为一标准大气压,把温度计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底端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且平行系紧,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待温度计水银柱稳定后,此时水银柱与刻度尺对应的位置用油性笔在温度计上标注0℃,并记录刻度尺的刻度,加热冰水混合物直至水沸腾,标注水银柱的位置为100℃,并记录刻度尺的刻度,因为温度的变化与水银柱对应长度的变化成正比,则可计算出1℃对应的长度,即
用油性笔在温度计的0℃至100℃之间进行标注。
26.(1)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2)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解析】
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这些“粉”是由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形成的小冰晶,是在冰箱里发生的凝华现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物理北师大版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物理北师大版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