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_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
本节课一共包括两个部分:1.弹力;2.弹簧测力计;其中弹簧测力计是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材首先从生活实例引出弹力的概念,紧接着介绍弹力的一个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安排了随堂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几个实际力的大小.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教学中可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与弹力.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让学生边探索思考边试着应用.
弹力的产生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对“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这句话比较陌生,尤其是有些形变肉眼看不出,学生就会以为没有发生形变.因此在学习本节时,应在举例、观察中认识弹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形变,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及探究,体会弹力及弹性限度,总结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步骤与注意事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
重点: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难点:用微小形变的显示来说明压力、支持力等属于弹力.
1课时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直观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本节课.所以本节课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归纳法.
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纸张、钩码、直尺、橡皮泥、微小形变演示器、多媒体课件.
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6-P8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撑竿跳高、射箭等体育比赛的场景.
请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物体在弯曲时都产生一种作用力,这种力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弹力.
(设计意图:感受力与美的结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1.弹性与塑性
教师复习提问: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
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分组实验一: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活动1:用手压弹簧
活动2:用力压直尺
活动3:用手挤压吹起来的气球
活动4:用力捏橡皮泥
活动5:用手揉一张纸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和自身的感受.
现象分析:
(1)用力压弹簧,弹簧压缩,撤去压力,弹簧恢复原状.
(2)用力压直尺,撤去力后直尺恢复原状.
(3)用手挤压吹起来的气球,气球被压扁,撤去力后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捏橡皮泥,扁了,失去力不能恢复原状.
(5)用手揉一张纸,纸变皱,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思考归纳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这几种实验器材都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变形,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不同点:有的不受力时恢复了原状,有的不受力时却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及时总结:像弹簧这类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像橡皮泥这类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
知识拓展:弹性和塑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总结:
弹性:沙发、蹦极、汽车减震、跳水跳板、弹弓、弓箭……
塑性:揉面、折纸、捏泥人……
(设计意图:由直观到抽象,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2.弹力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几幅弹力应用的图片.
学生分组实验二:
1.将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压弯(直尺几次弯曲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如何?
2.用手指按压桌面,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的作用(即压力),同时,桌面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持力).这时同学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是不是这个时候桌面没有发生形变呢?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直尺形变后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微小形变: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点训练】
下列物体不能产生弹力的是( )
A.压弯的锯条 B.拉长的橡皮筋
C.被挤压的皮球 D.捏瘪的橡皮泥
【答案】D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
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钩码挂在弹簧上,此时,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长度.
教师在弹簧旁边放一刻度尺,记下指针的位置,然后逐个增加钩码,使弹簧所受的拉力逐渐增大,通过刻度尺可读出弹簧的长度从而求出每次弹簧的伸长ΔL(如下图所示),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教师强调:用此时弹簧的长度减去弹簧的原长才是弹簧伸长的长度.
各小组分析数据,并组内讨论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弹簧测力计简单结构图.
学生回顾所学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认真阅读说明书,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归纳: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吊环构成.
(2)单位: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N.
(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示数.
(4)最小刻度:从0到1 N之间有5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2 N.
学生分组实验三: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及体验力的大小.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要调零.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 N、5 N、10 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 N、5 N、10 N的力.
学生通过实验交流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使用前: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便于读数;②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齐为止;③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2)使用时:①测力时,要使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摩擦,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避免由于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测力计并简单介绍其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点训练】
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A
三、学以致用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读数时,视线应穿过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C.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拉力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3.有一自制弹簧测力计,量得弹簧原长8 cm,当弹簧受到5 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2.5 cm,则弹簧受力后长度变为14 cm时,所受外力的大小应是( )
A.12 N B.28 N
C.16 N D.22 N
【答案】1.B 2.B 3.A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体会?
1.弹性形变,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2节 弹力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相互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生活中的弹力: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1.通过小活动导入比仅用学生预习过的课本上的图片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在本节这些抽象的概念形成时,给学生演示了大量小实验,并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感受和认识,便于概念的形成.
3.在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原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其构造和特点,给学生启发式体验,培养学生有根据生活中发现的规律进行发明创造的意识和热情.
4.在探讨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说明书,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拉力 F/N
弹簧的伸长ΔL/cm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7.2 弹力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弹性与塑性,弹力,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七章 力7.2 弹力教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