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冀教版七年级上册1.6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展开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互动,问题探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难点: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
(1)(-2.6)+(-3.1); (2)(-2)+3;
(3)8+(-3); (4)(-6.9)+0.
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
(1)-(-6); (2)-(+8); (3)+(-7);
(4)+(+4); (5)-(-9); (6)-(+3).
3.填空:
(1)________+6=20;
(2)20+________=17;
(3)________+(-2)=-20;
(4)(-20)+________=-6.
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法运算.如_____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
问题1 (1)(+10)-(+3)=________;
(2)(+10)+(-3)=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即
(+10)-(+3)=(+10)+(-3).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
问题2 (1)(+10)-(-3)=________;
(2)(+10)+(+3)=________.
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
(2)的结果是多少?
于是,(+10)-(-3)=(+10)+(+3).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1)6-(-8); (2)(-2)-3;
(3)(-2.8)-(-1.7); (4)0-4;
(5)5+(-3)-(-2);
(6)(-5)-(-2.4)+(-1).
通过计算上面一组有理数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
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被减数,在有理数减法中,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了,只要减去一个负数,其差就大于被减数.
【例2】 小明家蔬菜大棚内的气温是24℃,此时棚外的气温是-13℃,棚内气温比棚外气温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自主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计算(口答):
(1)6-9; (2)(+4)-(-7);
(3)(-5)-(-8); (4)(-4)-9;
(5)0-(-5); (6)0-5.
2.计算:
(1)15-21; (2)(-17)-(-12);
(3)(-2.5)-5.9.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
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不变的.
六、作业
教材第29页习题A组1、2、3、4题.
1.6 有理数的减法
一、知识回顾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6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6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1.6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冀教版七年级上册1.6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冀教版七年级上册1.6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冀教版七年级上册1.6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