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ppt课件
展开有韵律和节奏地诵读本诗,了解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 中人物的情感。(重点)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了解我国古 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难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 民间恋歌——《关雎》,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 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 抒情的名篇——《蒹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
句解交代了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 了主人公的思慕之切和惆怅之情。“所谓伊人”似 乎暗含“意中人”难以明言之意。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险而漫长,但主人公仍不放弃, 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执着和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表现了追求者 内心的交集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未晞”,营造了冷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主 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高陡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
道路又险又陡,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难, 衬托了主人公思念之深切与焦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伊人飘忽不定,主人公眼前出现了幻象,表现了主人 公因水相隔无法与所爱的人相见的痛苦与无奈。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没有完,这里 指还没有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水 边
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伊人行踪 不定,既增加了追寻的难度,也表现出追寻者的执着。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无论路途如何艰险,主人公始终不放弃对所爱的人 的追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 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困难重重,突出了他想 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分析讨论1.《蒹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以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展现了一幅萧瑟、 冷寂(或凄清、凄凉)的秋景图,为全诗渲染了萧索凄 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 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你结 合本诗具体分析一下。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 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 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增强了诗歌 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韵脚的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 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 温升高而融化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 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 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 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 主题。
3.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并分析其 作用。“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营造了一种若 隐若现、如梦似幻、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起兴,引出对 “伊人”的寻求,顺理成章,具有“起情”的作用。
4.《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 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 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的时间之长;从“在水 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 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 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
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 显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诗歌没有直接 描写“伊人”,伊人的身影却无处不在。“伊人”虽音容 体貌均无,却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 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身影无处 不在。
合作探究《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双声叠韵、比 兴、重章叠句)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 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 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 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 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 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可谓情景交融,意境凄清美 丽。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深 秋苍凉的景象和主人公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主人公的 执着追求和“伊人”寻之无踪的朦胧相互映衬;“伊人”高洁 而又魅力无穷的气质被蒹葭白露、秋水澄明的景致生动 细腻地烘托了出来。
2.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本诗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 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容貌、 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这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 朦胧缥缈之感。“距离”和“朦胧”正是这首诗最动人之处。
3.象征意象的含蓄美主人公所追求的“伊人”,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 也可以是理想的象征。“水”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象征意 象,它既可以指分隔主人公和意中人的河流,也可以指 横亘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障碍。含蓄的象征 手法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意味更加深远。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 这是一份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演示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练习背诵,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蒹葭》结构内容,不断追求,情景交融,反复咏叹追求急切,追求不到无限怅惘,写作特色,上邪y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师生共同朗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沚水中的小块陆地,思想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