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3的倍数的特征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测一测,归纳总结得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和总结提升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对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体积的理解转化为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积是1 cm3的正方体模型若干、表格10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温故”后“知新”,利用体积单位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动手实践,拼一拼,看一看,填一填,找规律,找突破口,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但找到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找到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群策群力,课堂气氛和谐,探究欲望浓厚,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乘高。
不足之处:学生活动多,但练习不到位。学会了方法,还得多加练习,进而巩固新知。
教学建议:教师的成功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课堂归还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给足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很棒。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你能用体积为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大一些的长方体吗?怎样摆的?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比一比,哪组摆得快,摆得多。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填写之后,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
(2)正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为什么?全班讨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是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a3。
2.学习例1。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适度鼓励做得又快又正确的学生。
3.统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五、拓展提升
1.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长是15 cm,宽是8 cm,高是7 cm,把它们拼在一起,拼成的图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5×8×7×2=1680(cm3)
2.建筑工地有一个正方体土坑,底面积是16 m2,高是4 m,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沙石才能把它填平?
16×4=64(m3)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9~12题。
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所用的小正方体数量,理解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求一共要挖多少方土,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再独立解答。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预习反馈,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 折线统计图优质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 折线统计图优质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系统梳理,针对练习,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优秀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预习反馈,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