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短文两篇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短文两篇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短文两篇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短文两篇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短文两篇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短文两篇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短文两篇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269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短文两篇ppt、《爱莲说》wmv、《陋室铭》wmv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修复后的安徽和州刘禹锡故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 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政治 革新运动,失败后长期被贬 在外。直到永和元年(827) 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他 的文章,说理精辟,词锋犀 利,有《刘梦得文集》。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押的是ing 和in韵
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阅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调素琴(tiá)
德馨( ) 罄( )竹难书 钟磬( )
案牍( ) 读书( )
鸿儒( ) 妇孺皆知( ) 相濡以沫(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 (xīn) 。 苔痕(hén)\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shǔ)\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听读课文,把握节奏停顿
1、查找资料,逐字逐句翻译全文。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揣摩文章主题,看看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3、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陋 室 铭 字 词 梳 理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在于多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多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重点句一: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重点句二: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重点句三: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重点句四: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助词、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学识渊博的人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奏没有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是有何陋之的倒装句,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可不译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作者开篇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写“有仙之山”与“有龙之水”来引出“陋室”,同时用“山”“水”比喻“陋室”,用“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室主”。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扣题,“德馨”统领全篇。
5.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环境之雅)
6、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交往之人: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日常生活(情趣之雅)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风生,纵情畅怀。
——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7.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居室环境(室中景),交往之人(室中人),日常生活(室中事)。
目的是与古代贤士的“陋室”相类比,反映了作者要以古贤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贤的志趣和抱负。
8、文章的主旨在具体描述“陋室”时已突出,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诸葛亮:扬雄:孔子:
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西汉时辞赋家,语言学家,曾官至上品。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为“圣人”。
闲居草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潜心修学, 对官职和金钱的淡泊,是后世的典范。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与文章开头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9、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 有什么作用?
文中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属于何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爱莲说 周敦颐
古人对于山川风物,往往有自己的偏好。东坡喜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林逋喜梅喜鹤,人称“梅妻鹤子”;周敦颐一生最钟情于莲,并且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词句。
2.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请看96页课下注释①,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博学多识,胸怀磊落,为官清正,为百姓爱戴。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古代的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yú)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 敦(dūn)颐( yí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读,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请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以前的积累疏通文义。疏通文义的过程中请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它们将是你学习的重点哦!
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名词、古今同义词)替(词语)调(语序)补(省略)删(多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积累1:虚词“之”的用法
①代词②结构助词“的”③标明前置宾语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积累:一义多词:“只”
①独 ②惟 ③但 ④唯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检测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 )花,可爱的( )。晋朝的陶渊明( )喜欢菊花。自( )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重点积累1——常用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 “吾” “孤” “余”等。第二人称:“卿” “尔” “汝”(“女”)、“乃”、“若”等。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重点积累3——省略倒装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译文: 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闻起来)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 )则( )喜愛莲——莲( )却不受( ),( )却不显得( );(它的茎)内部( ),外部挺直,不( ),不( )香气( ),(闻起来)( )清芬;它(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 )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重点积累-----判断句式古语常用“者、也”表判断,一般格式:者,也一般在主语后面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重点积累 与“鲜”有关的成语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寡廉鲜耻 鲜衣怒马
译文: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1,翻译方法要牢记(尽量直译):留(名词) 替(词语) 调(语序) 补(省略)删(多余)
2、积累词语是置点:陌生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3.举一反三记心间:一义多文、一义多词、一词多义、成语
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如果虚词无实义,结构词停顿,语气词拖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莲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内涵:
☆美丽纯洁的少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纯洁美好的爱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以莲喻佛、佛心佛性的象征
1.通过本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2.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品读课文,思考:“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者却唯独只喜欢莲的原因是什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读课文第一段,请找出作者直接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笔下的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莲的?
美读涵泳——句式之美,形象之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美读指导:骈句:读出节奏声韵之美,重读“染”、“妖”。铺排句:读出语势和情感的逐层推进,前三句语速稍快,最后一句重读缓读。散句:语速放缓,重读强调“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的美好形象, 更爱莲的君子品德!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徽( yā )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yàn)庭茕( qióng )嫠( lí ),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宋.黄庭坚
注释:燕及茕嫠:让孤寡获得安乐。
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岀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德,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本文除了写莲之外,还写了另外两种花——菊和牡丹。请探究写菊和牡丹的用意。
品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分别赋予了菊和牡丹什么象征意义?对这两种花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
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白居易《买花》
“花开时,士庶竟为游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语气陈述语气,惋惜之情疑问语气,概叹之意感叹语气,鄙视厌弃
美读指导:读出不同语气,重读缓读标红色字
使用了衬托的手法;1、衬托莲的形象,以菊作正衬,以牡丹作反衬,突出莲的君子品格。2、突出并深化了主题。本文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不同选择。借写爱菊和爱莲的人少、爱牡丹的人多,突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即他要在污浊尘世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时刻保持君子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本文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德,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请比较本文与《陋室铭》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1.思想内容:两文都借具体的“物”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趣。《陋室铭》借“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而《爱莲说》借“莲”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艺术手法: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还使用了类比的手法和比喻、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而《爱莲说》着重运用衬托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3.语言风格:两文的语言都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三种手法(托物言志、象征、衬托)三种类型(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两个陪衬(菊,牡丹)一种志趣(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1.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有什么看法呢?
2.《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1)在写作特色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爱莲说》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2)两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来赞美君子的品格。 (3)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陋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
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的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爱莲说优秀备课ppt课件,文件包含2023春季语文备课《17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pptx、2023春季语文备课《17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doc、2023春季语文备课《17短文两篇爱莲说》导读练习doc、演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wmv、花径游客来草堂莲花开wmv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陋室铭精品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2023春季语文备课《17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pptx、2023春季语文备课《17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doc、2023春季语文备课《17短文两篇陋室铭》导读练习doc、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此文wmv、刘禹锡的故事wmv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