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诵读,梳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3.朗读背诵全文,学习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
学习《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家作品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作品有《刘宾客集》。
(二)写作背景
刘禹锡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三)文体知识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四)检查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 ) 德馨( ) 案牍( ) 调素琴( )
鸿儒( ) 苔痕( ) 西蜀( ) 诸葛庐(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有仙则名 ( )
⑵有龙则灵 ( )
⑶惟吾德馨 ( )
⑷谈笑有鸿儒 ( )
⑸往来无白丁 ( )
⑹可以调素琴 ( )
⑺无丝竹之乱耳( )
⑻无案牍之劳形( )
明确:
1.lòu xīn dú tiá hóng tái shǔ gě
2.⑴名:出名,闻名。⑵灵:灵异,神奇。⑶馨:这里指品德高尚。⑷鸿儒:博学的人。
⑸白丁:没学问的人。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⑺乱:使……扰乱。⑻劳:使……劳累。
(五)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
重点句子翻译: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能显示灵异。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与我谈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使身体劳累的官府公文。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
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 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感知文意。
2.学生朗读全文,思考问题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为什么从山水写起?
(2)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4)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5)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6)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1)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3)从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及写室中事之雅三个方面来描写,突出了陋室不陋。
(4)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5)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一)合作探究
(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 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2.你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
1.借对陋室的具体描写,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二)思考讨论
1.探究主题: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分析写作特点。
明确:
1.《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从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从句式看,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学习《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家作品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敦实,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 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易通》、《周濂溪集》。
(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三)检查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亵玩( ) 淤泥( ) 清涟( ) 鲜有闻( )
洗涤( ) 隐逸( ) 净植( ) 濯清涟(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
⑶濯清涟而不妖 ( )
⑷亭亭净植 ( )
⑸不可亵玩 ( )
⑹不蔓不枝 ( )
明确:
1. xiè yū lián xiǎn dí yì zhí zhuó
2.⑴蕃:多 ⑵濯:洗涤 ⑶妖:美丽而不端重 ⑷植: 树立 ⑸亵:亲近而不庄重
⑹蔓:生枝蔓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
重点句子翻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全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怎样的高尚品格?
(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4)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5)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6)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2)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3)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4)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5)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6)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一)合作探究
(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3.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
1.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2.作者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二)品读赏析
赏析本文的艺术美。学生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说出这篇课文美在何处。
明确: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
(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多媒体显示莲的形象。有莲池,有莲的特写;有月下之莲,日中之莲;有盛开之莲,有含苞待放之莲。学生观赏画面。
②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莲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像进行描述。
(3)体会文章的意蕴之美。
(三)思考讨论
1.探究主题: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分析写作特点。
明确:
1.《爱莲说》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
2.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爱莲说》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菊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牡丹象征财富充盈、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莲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作者虚写物而实写人,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态度,可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对比烘托 突出形象。《爱莲说》通篇以迎风斗霜,独放幽香的菊花为正衬,以色彩绚丽,妩媚娇艳的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明确:
1.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拚搏”精神。
2.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六、概括总结
通过比较阅读《爱莲说》与《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总结全文。
1.学生齐背两篇课文。
2.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明确: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此外,《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七、课外作业
1.默写两篇文章。
2.课外阅读《六一居士》。
板书设计: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生长环境
爱
莲
说
香远益清(美名远播)
体态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清高)
风 度
——托物言志
山 仙 名
水 龙 灵
室 德 馨
设喻引题
陋室铭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环境幽雅(景)
交往高雅(人)
情趣淡雅(事)
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表格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课堂讨论,拓展延伸,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