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化学二轮(通用版)复习逐题对点特训6 Word版含答案
展开1.下列操作或叙述正确的是( C )
A.实验中不慎将酒精灯打翻,导致酒精洒落桌面并起火,迅速用水扑灭
B.在蔗糖中滴加浓硫酸产生的气体,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具有漂白性
C.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溶液缓慢倒入酸溶液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D.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滴定前应将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2.(2016·甘肃河西联考)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B )
①NaOH固体保存在配有橡皮塞的细口瓶中;
②Na2CO3溶液通常保存在配有橡皮塞的细口瓶中;
③液溴通常用水封保存;
④锂保存在煤油中;
⑤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广口瓶中。
A.①③⑤ B.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固体应放在广口瓶,液体放在细口瓶;碱性物质应用橡胶塞;液溴通常用水封保存可防止挥发;锂的密度比煤油小,一般用石蜡密封。
3.(2015·天津卷)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CuSO4,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解析:A项,KSCN只能检验Fe3+的存在,无法确定Fe2+是否存在,错误;B项,水蒸气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正确;C项,通过焰色反应确定有无K+时,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是否显紫色,Na+的黄色影响紫色的观察,错误;D项,SO2也可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CaSO3白色沉淀,错误。
4.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B )
A.装置甲可用于分离苯和水的混合物
B.装置乙可用于排气法收集H2、CO2、Cl2、NO、NO2等气体
C.装置丙中X若为CCl4,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
D.装置丁可用于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
解析:A项,苯和水属于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分离,正确;B项,NO极易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错误;C项,CCl4不与氨气和氯化氢反应,可起到防倒吸作用,正确;D项,此装置可用于收集氨气,同时倒置的漏斗在此处有防倒吸作用,正确。
5.下面实验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是( C )
解析:溶液倒吸导致得不到氯化氢,故A项错误;氯化铵加热时分解,冷却时在导管口又生成氯化铵,所以得不到氨气,故B项错误;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温度计水银球应该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D项错误。
6.(2016·山东烟台调研)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D )
解析:A项中导气管应长进短出,错误;B项中导管插人液面以下易引起倒吸;C项中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即A、B、C项均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7.(2016·云南昆明模拟)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可用碱式滴定管量取12.85 mL的KMnO4溶液
B.实验室蒸馏乙醇可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
C.取用金属钠或钾时,没用完的钠或钾要放回原瓶
D.配制500 mL 0.4 mol/L NaCl溶液,必要的仪器如图乙所示
解析:A中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B中的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D中不需要分液漏斗,还需要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8.(2016·河南郑州质检)对于下列装置,不添加其他仪器无法检查气密性的是( A )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密性检査的原理,即当气体压强改变时,伴随着液面升高或降低的现象,此时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表示装置漏气。对B项来说,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浸没其下端管口,一段时间后,若液面不再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对C项和D项来说,被检査的部分属于一个密封体系,能检验其气密性;对A项来说,分液漏斗与烧瓶用橡皮管连接,气体压强相等,在不添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无法检査气密性。
9.下列实验方法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D )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若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要再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B.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Br2,可先加入适量氯水,再用CCl4萃取分液
C.为减小中和滴定误差,锥形瓶必须洗净并烘干后才能使用
D.向溶液中先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新制氯水,溶液呈血红色,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解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后摇匀发现容量瓶内液面低于刻度线,其原因是溶液沾在刻度线以上的容量瓶内壁上,不需要再加水,A项错误;由于加入氯水之后,将溶液中的Fe2+氧化成了Fe3+,B项错误;在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需要干燥,C项错误。
10.(2016·湖北黄石模拟)现有稀硫酸和用铜网包好的锌粒及下图中的有关仪器和用品。需要组装一套制备适量氢气的简易装置,要求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则应选用的仪器(不得损坏)的编号是( C )
①试管;②烧杯;③酒精灯;④铜块;⑤玻璃管;⑥带有玻璃导管和活塞的橡胶塞
A.①②⑤⑥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铜块置于烧杯中,如稀硫酸,将用铜网包好的锌粒放在铜块上,用玻璃管罩住并塞上橡胶塞。
11.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B )
选项 | a中的物质 | b中的物质 | c中收集的气体 | d中物质 |
A | 浓氨水 | CaO | NH3 | H2O |
B | 浓硫酸 | Na2SO3 | SO2 | NaOH溶液 |
C | 稀硝酸 | Cu | NO2 | H2O |
D | 浓盐酸 | MnO2 | Cl2 | NaOH溶液 |
解析:实验室利用CaO和浓氨水制取氨气,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A项错误;收集SO2时选择向上排空气法,B项正确;制取NO2时选择浓硝酸和Cu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C项错误;MnO2氧化浓盐酸制取Cl2时,需要加热才能发生,D项错误。
12.下列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检验、除杂的试剂或方法都正确的是( B )
| 物质及其杂质 | 检验 | 除杂 |
A | Cl2(HCl) | 湿润的淀粉-KI试纸 | 饱和食盐水 |
B | NO(NO2) | 观察颜色或湿润的淀粉-KI试纸 | 水 |
C | CO2(HCl) | AgNO3溶液(含稀硝酸) | 饱和Na2CO3溶液 |
D | NaHCO3溶液(Na2CO3) | Ca(OH)2溶液 | 过量CO2 |
解析:A项,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可检验Cl2,而不能检验HCl;B项,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可以除去NO中NO2,HNO3能氧化KI生成I2,I2遇淀粉变蓝,故可以检验NO2 ;C项,除去CO2中HCl,应选择饱和NaHCO3溶液;D项,检验NaHCO3溶液中的Na2CO3,应选择CaCl2溶液,因为Ca(OH)2与NaHCO3和Na2CO3溶液均可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aCO3,不可检验。
13.对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C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解析:A项,生成气体CO2的离子可能是HCO;B项,不能排除Ag+的可能性;C项,正确;D项,不能排除Ca2+的可能性。
14.(2016·山西太原模考)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C )
选项 | 物质(杂质) | 试剂 |
A | Al2O3(SiO2) | NaOH溶液 |
B | CO2(SO2) | Na2CO3溶液 |
C | FeCl2 溶液(FeCl3) | Fe粉 |
D | NaHCO3 溶液(Na2CO3) | Ca(OH)2 溶液 |
解析:A项,二者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B项,二者都能与Na2CO3溶液反应,应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洗气;D项,二者都能与Ca(OH)2溶液反应。
15.(2016·浙江杭州二模)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根据方案Ⅰ与方案Ⅱ指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B )
A.可以选用方案Ⅰ分离NaCl中的I2
B.方案Ⅰ中X物质不可能是受热易分解的物质
C.方案Ⅱ中加入NaOH溶液可以分离出含SiO2杂质的Fe2O3
D.方案Ⅱ中加入的可以是能够溶解除X外的其余物质的试剂
解析:I2易升华,故可用加热法分离NaCl和I2,A项正确;用加热法也可以分离NaCl和NH4Cl的混合物,B项错误;Si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SiO3,而Fe2O3与NaOH溶液不反应,C项正确;依据方案Ⅱ的分离方案判断D项正确。
16.下列实验目的能实现的是(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D )
A.对溶液进行蒸发、浓缩、结晶
B.以己烯为萃取剂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C.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D.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取并收集NO
解析:A项,蒸发溶液在蒸发皿中进行;B项,己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不能用作萃取溴水中溴单质的萃取剂;C项,NaOH溶液应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D项,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NO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17.下列物质的检验,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C )
A.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HNO3后,白色沉淀不溶解,也无其他现象,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向某溶液中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或SO
C.取少量久置的Na2SO3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盐酸酸化,然后加BaCl2溶液,若加HCl时有气体产生,加BaCl2时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2SO3样品已部分被氧化
D.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一定是SO2
解析:A 项,HNO3 可将SO或HSO氧化为SO,且原溶液中还可能是有Ag+,错误;B项,还可能是含有HCO或HSO,错误;C项,有气体产生说明有Na2SO3,最终有白色沉淀说明有Na2SO4,正确;D项,该气体还可能是Cl2、O3等,错误。
18.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B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2 mL 2%的CuSO4溶液中加入0.5 mL的NaOH溶液,振荡后滴加几滴M的溶液,加热 | 未出现砖红 色沉淀 | M中不含醛基 |
B | 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后静置 | 有白色沉淀生成,苯层呈紫红色 | 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
C | 向有机试剂N中加入2 mL 5%的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取上层溶液滴加几滴AgNO3溶液 | 出现褐色沉淀 | N不是卤代烃 |
D |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为血红色 | Fe(NO3)2样品已氧化变质 |
解析:所加NaOH的量比较少,未出现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M中不含醛基,A项错误;苯层呈紫红色是有碘单质生成,说明CuSO4将I-氧化为I2,Cu2+被还原为白色的CuI,B项正确;卤代烃水解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若直接加入AgNO3溶液容易产生AgOH沉淀,检验卤离子前应加HNO3酸化,然后再加AgNO3溶液,C项错误;NO在酸性条件下能将Fe2+氧化为Fe3+,即原来样品不一定变质,D项错误。
高考化学二轮(通用版)复习逐题对点特训18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通用版)复习逐题对点特训18 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 g,36 L,15 g,5~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二轮(通用版)复习逐题对点特训16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通用版)复习逐题对点特训16 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 kJ·ml-1,4 kJ·ml-1,8 kJ·ml-1,48 L,2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二轮(通用版)复习逐题对点特训2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通用版)复习逐题对点特训2 Word版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