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2 经济史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时练习
展开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严格管控,取消了商品自由贸易,黄金无法发挥其商品经济中的购买功能,这与材料中“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的含义相符,故选A项。
【答案】 A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导学号:14330154】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 B
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当时苏俄(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解析】 A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只是一种改革的尝试,当时党内还有很多反对意见,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 C
5.(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解析】 由“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6.“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解析】 由“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分析可知,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7.“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导学号:14330156】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 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总体上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深刻批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解析】 “斯大林模式”开创了在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此题涉及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评价的重点是苏联工业化成就,也没有深刻地批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D两项。
【答案】 C
9.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斯大林模式”所起的作用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则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促使怎样的经济体制形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的表现。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解析】 第(1)问联系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等知识回答“非常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行政办法”促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包括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等。第(2)问分析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材料二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与不足,联系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 (1)“非常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任答一点即可)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
(2)材料二:
观点: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了苏联的现代化,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论证: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测试题,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堂练习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