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
展开课 题
登飞来峰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道理。
重 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悟诗句蕴含的道理。
难 点
理解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点拨法、合作学习
学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展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2、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学习“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道理。
二、听故事,激情引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我们先来听一听王安石的故事吧。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请将你从视频中捕捉到了信息记录下来哦。
(学生观看视频,汇报搜集到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三十岁初涉宦海时年轻有为,抱负不凡。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应天塔,俗称塔山。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飞来,故名飞来峰。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在路过飞来峰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登飞来峰》。
三、诵读感知,理解诗意
聆听范读、跟诵,用笔划分节奏,试试看吧!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节奏。
理解词意,注意把握重点词汇的意思。
①千寻塔:极言铁塔很高。古以八尺为一寻,译为“铁塔高耸入云”。
②不畏:不怕。
③浮云:漂浮的云层,暗喻奸佞的小人。
④缘:因为。
⑤眼:视线。
⑥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⑦鸡鸣见日升:鸡鸣时望见太阳冉冉升起。
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句蕴含的哲理。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冉冉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文学赏析,欣赏全诗的意境。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5、点睛之笔,感悟世人流传的千古名句所蕴含的哲理以及给人的启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①原意: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②蕴含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五、深入理解,写法探究
1、《登飞来峰》前两句主要描绘了什么?后两句主要抒发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①②句描景——一片光明充满生机。
③④句抒情——不畏浮云身在高层
——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不畏奸邪、踌躇满志的勇气和决心。
2、《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②句描景——夕阳冉落群山西沉黄河滔滔
③④句抒情——再登一层风光无限
——付出努力取得成功
(这两首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 的写作方法,也都蕴含人生哲理)。
2、这首小诗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告诉我们: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我们要学习诗人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并不畏艰难为之奋斗的精神)。
学法指导
出示目标以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
用观看视频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以辅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通过诵读、吟诵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词汇及诗句的理解由浅入深,逐层渐进理解诗意。
赏析全诗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加强对名句的理解记忆,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全诗。
学习贵在得法。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探究未知领域的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作业
背诵全诗,积累诗词。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①②句描景——一片光明充满生机 借景抒情
③④句抒情——不畏浮云身在高层
——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不畏奸邪、踌躇满志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过程设计,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8 木兰诗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8 木兰诗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