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23* 马说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学习关键词:托物寓意 写作思路 作者情感
世有伯乐 ❷,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世上有了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样以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因此,即使
有名马,祗 ❸辱于奴隶人 ❹之手,骈死 ❺于槽枥 ❻之间,不以千里称 ❼也。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的手下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虽:连词,即使。
马之千里者,一食❽或 ❾尽粟一石❿。食 ⓫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食(sì)马者:喂马的人。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 ⓬,且 ⓭欲与常(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让它跟普通的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等:一样。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策 ⓮之 不以其道 ⓯,食之不能尽其材 ⓰,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⓱,执策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
而临 ⓲之,曰:“天下无马!”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通:通晓。执:拿着。 呜呼!唉!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真无马邪 ⓳?其真 不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
知马也!认识千里马啊!
❶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❷〔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❸〔祗(zhǐ)〕同“衹(只)”,只、仅。
❹〔奴隶人〕奴仆。
❺〔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❻〔槽枥(lì)〕马槽。
❼〔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❽〔一食〕吃一次。
❾〔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且〕犹,尚且。
〔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祗辱于(zhǐ)其真无马邪(yé)
B.食不饱(shí)尽粟一石(lì)
C.骈死(pián)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
【解析】B项“粟”应读“sù”;C项“不以千里称也”的“称”应读“chēng”;D项“才美不外见”的“见”应读“xiàn”。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 虽: 即使
(2)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吃一次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一样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能、才干
(5)执策而临之 临: 面对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 衹(只) , 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 饲 , 喂
(3)才美不外见
见 同 现 , 表现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用马鞭驱赶
马鞭
(2)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代词,代指“千里马”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3)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
能够
(4)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6.按要求填空。
(1)韩愈,字 退之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 议论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爱莲说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 贤才难遇明主 。
(3)《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4)《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5)《马说》中表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6)《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说》的思想意义,决不仅仅是发泄韩愈个人的牢骚和怨恨。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志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它客观上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表达了愤懑和不平,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yōng的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愤懑(mèn) 昏yōng(庸) 鞭挞(tà)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决不 ”,正确写法是“ 绝不 ”。
(3)“知人善任”中“任”的意思是(B)
A.职务 B.任用
C.任凭;听凭D.担任
(4)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 它表达了愤懑和不平 。
8.学习《马说》后,班级准备开展以“话伯乐与千里马”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读漫画】活动开展前,小莉同学搜集到了下面的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内容。
示例:一群专家、学者围着一位管理者,并争先向他递上计划、方案、发明、建议。管理者拿着望远镜望向远处,看不到身边围着的人。
(2)【说寓意】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上面这幅漫画的寓意。
示例:管理者不重视身边的人才。(或:讽刺管理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3)【补对联】在活动最后,主持人想以一副对联激励同学们立志成才。她拟出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阅读《马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
(3)策之不以其道以: 按照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 同“饲”,喂
(5)执策而临之执: 拿着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1.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食马者 ”,将人才比作“ 千里马 ”,而“伯乐”喻指 圣明的君主 。文章集中抨击了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的社会现象。
12.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在当今社会,坐等机遇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要做自己的“伯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学习,增长才干。
示例二:同意。如果没有“伯乐”,即使个人资质非凡,但是得不到合适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发挥自身才能,无法施展自身的满腔抱负,最终只能在一腔悲愤中憾然完结此生。
拓展阅读[分值:15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湖南邵阳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查慎行②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③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祭祀屈原的庙堂,在今湖南汨罗。②查慎行:清代诗人。此诗作于其而立之年。当时其为一介书生,在贵州巡抚杨雍建的招揽下,入其幕府。随军入黔途中,其经过湖南屈原祠,有感而发作此诗。③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犹,尚且
(2)不以千里称也称: 著称
(3)是马也是: 这样,指示代词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 通晓
(5)湘兰沅芷年年绿绿: 变绿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2分)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还会引起楚人的伤心。(2分)
1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诗,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4分)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追述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2分)另一方面以屈原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
【解析】题干已经指出该诗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而来,那么就可结合屈原的生平来理解。根据注释可知,此诗作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那么屈原的遭遇和命运自然能引起他强烈的共鸣。
1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摧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 未有庸人不忌才 ”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诗歌鉴赏】
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写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外景之阔大,反衬祠堂的孤小冷凄,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放逐沅、湘,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尾联中诗人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年一片葱绿,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屈原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该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有对屈原悲剧的凄婉之慨,还有对时局的愤慨之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同步测试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下册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填空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练习: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练习,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文化常识,字词积累,课文结构,感受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