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庄子》二则课件PPT+教案 课件 14 次下载
- 22《礼记》二则课件PPT+教案 课件 13 次下载
- 24《唐诗三首》课件PPT+教案 课件 13 次下载
- 写作《学写故事》课件PPT+教案 课件 9 次下载
-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PPT+教案 课件 9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授课课件ppt
展开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伯乐相马”的传说。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千里马有关的文章《马说》。
1.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3.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祗 骈 槽 枥 粟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同“衹(只)”,只,仅。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收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1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第2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 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4.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
同“现”,显现、表现。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是马也( )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同学们,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生活在幸福开放的时代,重用人才的时代,才能得以施展的时代,希望大家要珍惜机会,不断磨练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匹千里马,实现自我理想,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祈盼的理想境界, 但在一些时候, 很多人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如果你是一匹怀才不遇的千里马,你将会怎么做?写一篇不多于500字的文章。
马 说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六单元23 *马说/韩愈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六单元23 *马说/韩愈备课ppt课件,共48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等奖ppt课件,文件包含23马说pptx、23马说docx、23马说教案docx、《马说》课后习题答案docx、23马说mp3、23马说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前预习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朗读指导,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倍受侮辱,骈死于槽枥之间,凄惨而死,湮没无闻,不以千里称也,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