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四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展开《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北师大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情景交融”第一课,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一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诵读,解决生字生词
2、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天或者萧瑟悲凉,或者天高云淡,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留下了不同的色彩,我们一起回忆:
刘禹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翱翔到了云霄。
屈原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秋风缓缓吹过,袅袅如烟,洞庭湖的水波幽幽漾起,秋叶翩翩落入湖面。
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萧瑟凄冷的秋天,汴京城外的长亭,雨后阴冷的黄昏,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故都的秋》,品味郁达夫先生笔下, 北京的秋天又有着怎样的秋色、秋声 、秋味?
【设计意图】以古典诗词导入,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语言美、景物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二、释题并走近作者
“故都”当时叫北平,所谓故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故都”可以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过去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的感情。正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所以‘故都’二字点出了北平的人文内涵,而“秋”是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因此标题,既体现了人文景观又体现了自然景观。“故都”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深沉而含蓄。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特色: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设计意图】释题带学生走进情感的天地,让学生对郁达夫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通过其作品的整体风格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三、背景简介,静心聆听
1、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听朗读,品味《故都的秋》的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在聆听中体会作者抒发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理思路,概大意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思秋
第二部分:(3——12段)记叙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集中描绘了物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为文章的第12段,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美北国之秋。——绘秋、议秋
第三部分:(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恋秋
【设计意图】如今高考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教授学生抓住段落主要内容概括段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赏画面,析情感,作比较
1、赏画面
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 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日光 牵牛花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秋草
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 极微细极柔软 扫帚的丝纹
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 衰弱的蝉声
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 缓慢悠闲的声调
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枣、柿子、葡萄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听觉:驯鸽的飞声 脚踏落蕊的声音 蝉鸣 雨声 都市闲人的问答……
触觉:脚踏落蕊
味觉:槐树的落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赏析文章的画面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2、析情感
请大家从刚刚听读的文段中找寻表现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试着品味赏析一下,和同桌进行交流后,跟全班同学进行赏析交流。
(1)“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响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对青天和驯鸽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清、净,感受到文人此时的宁静、孤寂、落寞。
(2)“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蓝白为冷色调,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郁。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暗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景物的衰败,表现内心的悲凉。
(3)“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气味都没有,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落蕊满地的悲凉以及轻柔的触觉,渲染了秋晨宁静的气氛。
(4)“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细腻、清闲,潜意识下还有点落寞,感到深沉。”观察扫帚的丝纹,表明文人的清闲孤寂,有一种悲秋之感。
(5)“秋蝉的残鸣”地底蛰伏十七年只为这一个夏天,蝉本身就有种悲壮的意味。处处听得到他们的啼唱,展现了故都的秋的静。
(6)“秋雨话凉图”以雨后的晴朗展现秋的清爽的特点,也展示了北平人浓厚的人情味。
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恋秋之重!
【设计意图】培养和锻炼学生赏析文段的能力。并学会通过对关键性修饰词的把握来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秋景所蕴含的作者不一样的情感。
3、作比较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设计意图】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对故都风物的眷恋正是作者拳拳爱国之心深切爱国之情的体现,学生应该把握。
六、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 “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含蓄而萧瑟;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凄清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婉转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清醇浓馥而苦涩;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绽放,欣赏它是一个寻觅与追寻的过程,这种寻觅与追逐将永无止境……
七、拓展练习
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试着仿其格式(也可以自由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过一把当诗人的瘾,但要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参考:
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设计意图】此设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品味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学生思考郁达夫强烈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课后我听取了各方意见,总体评价是这堂课较为流畅,目标清晰,内容适当,师生之间有互动交流,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反映良好。
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堂语言还应该再细细锤炼;
2、教案和课件的细节处还应再仔细推敲。
3、应发挥投影展台的作用,把学生当场完成的作业展示;
4、时间把握上还应注意灵活调配。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用具,课前准备,明确目标,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1: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1,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共4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方法点拨,写作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