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6 前赤壁赋教案设计
展开《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传世之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文赋特点。
2. 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诵读,解决文言知识
2、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轼在临终前曾写《自题金山画像》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这座长江边上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留给中国文化史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名动天下的《前赤壁赋》。
【设计意图】以《自题金山画像》导入,突出黄州对苏轼一生的重大影响,突出《赤壁赋》中苏轼传达的理趣。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 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画:擅墨竹、怪石、枯木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自请出京,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躬耕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京,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再次被贬惠州,后又到海南岛儋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
(3)(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东坡肘子(美食家)、生蚝(吃货的豁达)竹子(心志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发明了“东坡肉”与“东坡肘子”,被贬海南瘴疠之地,修书给儿子说生蚝味美,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通过其作“虽然”“但是”与课文内容的讲解深入体会苏轼在文中所抒情感,体会其“儒道释”思想。
三、背景简介,了解文体
1、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曾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景、理的关系。
2、了解文体
赋:与诗、词、歌并称。
①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②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③晚唐时,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 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赋的特点: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把握文赋的有关特点,注意掌握节奏快慢和音调高低,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诵读。
四、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播放音频,聆听欣赏,领悟情感
2、检查预习,正音
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zhǔ)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之(yǐ hè)
愀然(qiǎo) 舳舻(zhú 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酒(shī) 横槊(shuó)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òu) 扁舟(piān) 扣舷(xián)
狼藉(jí) 枕藉(jiè) 嫠妇(lí)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少(shǎo)焉
3、学生自由诵读,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理思路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作者情感变化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喜而笑
(乐) —— (悲) —— (乐)
【设计意图】如今高考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教授学生抓住段落主要内容概括段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品味鉴赏
1、赏画面,悟泛舟之乐(第一段)
(1)明代文学家茅坤曾云:“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逍遥游乐图”“秋江月夜图景”。
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两忘。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任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飘荡,俗虑尽除,独占风月无边,身心与自然相融,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分组讨论苏轼为何而乐。
夜游赤壁
饮酒赋诗
人景和谐
2、闻箫声,析乐悲之变
与第一段相比,二三段情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箫声幽咽,客思历史,悲从中来,何故?
歌——望美人而不见——功业无成
箫——怨如慕,如泣如诉
历史人物——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人生无常
个人遭遇——蜉蝣粟米,人生苦短——生命短暂
3、互问答,悟人生理趣
人生无常,生命短暂,老大无成,悲哀袭来,是借酒浇愁,还是乐观豁达,且看苏大学士如何走出无限悲情。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分组探讨句中理趣。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理解: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物我无尽
小结:大自然以其美景抚慰心灵、启迪智慧,苏轼仰望月、俯视水悟出 “变”与“不变”、“ 取” 与“不取”。水长逝而常流,月盈亏却永生,物我无尽,清风吹拂,明月皎洁,与子共适。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通达。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里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内容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赏析文章的画面美,解读苏轼在文中所抒情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艺术特色:
⑴ 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和学习过程中对苏轼有总体评价,领略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七、拓展练习
1、课后全体同学阅读《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2、全体同学写一段文字,谈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3、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八、板书
前 赤 壁 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即景而议 由情入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围绕全文的情感变化来展开,抓住直接描写情感变化的字词,按照其演变推进来梳理全文脉络。
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字词,即“乐——悲——乐”,再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悲、如何走出”,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讨论导致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脉络,使整堂课能够围绕教学重点“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条主线来展开,重点较为突出,故而思路会相对清晰。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对学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认为相对较难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就开始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相对不足。以后在课堂上要学会适当放手,有些问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使其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北师大版第一单元 发现诗意*4 观 火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北师大版第一单元 发现诗意*4 观 火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四*4 观 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四*4 观 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及背景材料,整体感知,正文解析,品味鉴赏,赏析小结,能力提高,拓展训练,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