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优秀学案设计
展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
B. 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
D.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2. 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②中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一般通过胞吐释放
C. 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内侧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3. 如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受到各种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应
B. 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
C.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
D.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4. 图是缩手反射的部分神经元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部位①,该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为正
B. 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体现双向传导
C. 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图中C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
5. 如图将灵敏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某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并刺激c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c处前,电流计指针处于表盘中央
B. 刺激c处前,a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C. 刺激c处后,b处膜电位将发生改变
D. 刺激c处后,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向左的偏转
6.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Na+外流,Na+外流时不消耗能量
B. 突触后膜一定是神经元的树突末梢形成的,且有递质的受体
C. 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可以释放神经递质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耗能,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会消耗能量
7. 下图甲、乙、丙是三个电流计,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b处,电流计甲和乙的指针仍指向中央
B. 刺激a处,三个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甲和丙
C. 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的物质主要有Na+和K+
D. 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8.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①→②传导
B.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9.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下图甲表示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图乙是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反射弧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填图中标号),感受器的作用是________。
(2)研究发现,某镇痛药是通过作用于图甲中的突触而起作用的,从兴奋传递的角度分析,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属于未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图乙中B、C之间能够产生局部电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图甲中的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利用电流表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如下图)。若在b点右侧刺激,则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________→④。
10. 吸食毒品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和感受一种短暂的强烈快感或兴奋。快感过后,取而代之的是严重抑郁、疲劳和激怒,这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如图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结构①是______,其中的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______,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
(2)图中结构②与多巴胺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内外电位变为______,即完成______的转换。
(3)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多巴胺转运体运回上一个神经元,但是吸食的毒品可卡因进入______后会阻碍多巴胺回收,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导致大脑“奖赏”中枢获得愉悦感,最终造成人对可卡因产生依赖的不良后果。
(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_____(用图中数字“①、②”和箭头表示),其原因是______。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难度中等。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错误;兴奋后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C错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2.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难度中等。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故结构①线粒体不需要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A错误;②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常是小分子有机物,如乙酰胆碱等,一般通过胞吐释放,B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内侧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错误;结构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开启不同的离子通道,使突触后神经元会发生兴奋或抑制,故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3. D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难度中等。不同的感受器有适宜的刺激种类,不能对各种刺激都能发生反应,不同的感受器也有不同的刺激值,刺激强度太弱,不能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正确。
4. D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难度中等。刺激部位①,该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A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是单向传导的,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传到C,不能传到A,B错误;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图中C是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其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使传出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5. C 解析:本题考查电流计的偏转情况,难度较大。刺激c处前,为静息状态,a、b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向右,A、B错误;刺激c点,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cb 之间时,a、b处均为静息状态,外正内负,指针向右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b点时,b点为外负内正,而此时a处恢复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即指针向左偏转到中间位置;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继续沿b向右传导时,a、b均恢复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指针回到初始状态,即向右偏转,C正确,D错误。
6. 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难度较大。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A错误;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所以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一部分,B错误;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的膜为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消耗能量,D错误。
7. A 解析:本题考查电流计在神经纤维、突触间的偏转情况分析,难度较大。刺激b兴奋不能传到a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计仍指向中央,但甲两个电极分别位于膜内和膜外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偏转,A错误;刺激a,由于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所以乙不偏转,甲和丙会发生偏转,B正确;Na+和K+的转运影响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所以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C正确;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正确。
8. 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难度较大。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不能由①→②传递,A正确;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先后经过电位计的左右两侧,所以电位计会偏转两次,B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主动运输,C错误;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正确。
9.(1)①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3)A、C B、C之间存在电位差,电荷会发生定向移动
(4)③→④→①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兴奋的传导,难度中等。
识图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突触。反射弧中感受器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将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做出分析与综合,经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③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改变,进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兴奋在突触传递时为单向传递。
乙图: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图中B区域处于兴奋状态,钠离子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而A、C区域处于静息状态,钾离子外流,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即兴奋可以由B向A传导,也可以由B向C传导。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①为感受器,感受器的作用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根据以上对兴奋传递的分析可知,兴奋在突触传递时涉及到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由于某镇痛药是通过作用于图甲中的突触而起作用的,则镇痛药可能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者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
(3)根据以上对图乙的分析可知,图乙中A、C处于未兴奋状态,B处于兴奋状态,因此B、C之间存在电位差,导致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4)当刺激还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④;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③;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两电极处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④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①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两电极处电位相同,则为图④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④→③→④→①→④。
10.(1)突触小泡 胞吐 流动性
(2)外负内正 化学信号到电信号
(3)突触间隙 持续兴奋
(4)①→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毒品对兴奋传导的影响,难度中等。
(1)示意图中①是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为胞吐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2)图中结构②与多巴胺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兴奋,膜内外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3)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多巴胺转运体运回上一个神经元,但是吸食的毒品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阻碍多巴胺回收,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4)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只能是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