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五章过关检测教师+学生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8511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五章过关检测教师+学生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8511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五章过关检测教师+学生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8511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五章过关检测教师+学生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85112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五章过关检测教师+学生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85112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五章过关检测教师+学生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85112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节 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优秀课后复习题
展开(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所有生物只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所属的层次是( )
A.分子层次B.细胞层次
C.器官层次D.个体层次
解析mRNA上3个相邻的核苷酸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核苷酸构成一个密码子(遗传密码)。可见,“所有生物只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所属的层次是分子层次。
答案A
2.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则自交前A的基因频率、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40%、16%B.60%、30%
C.40%、30%D.60%、16%
解析已知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Aa占40%,所以A的基因频率=40%+40%×1/2=6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则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40%×1/4+20%=30%。
答案B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④⑤⑥D.①③④⑤
解析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①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⑤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⑥错误。
答案B
4.下列各项中,能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的是( )
A.基因突变B.自然选择
C.地理障碍D.生殖隔离
解析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有些生物个体生存并繁衍,它们相比另一些被淘汰的个体有更适应环境的变异特征,它们的下一代个体面临相同的选择。如此,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在群体中有利变异得到扩散。
答案B
5.西安浐灞生态园区开展综合治理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时,引进外来物种水葫芦(凤眼莲),结果造成了水葫芦疯长。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能实现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B.迁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引入水葫芦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态
D.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浐灞生态园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A项错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就地保护,B项错误;引入水葫芦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稳态,C项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D项正确。
答案D
6.下列关于北方某植物种群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是不定向的
B.植物抗冻是因为寒冷环境引发基因突变的结果
C.在植物繁殖过程中,亲代将抗冻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
D.若植物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则此种群已经发生了进化
解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是定向的;寒冷环境只是起选择的作用,在选择之前,个体间就出现变异,有的具有抗冻基因;亲代直接传给后代的是基因不是性状;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D
7.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多样性下降
B.各地普降酸雨
C.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D.臭氧减少
解析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源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而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C
8.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
A.啄木鸟的舌是由于要钩取树洞里的虫,反复伸长而变长的
B.洞中生活的盲鼠是因长期不用眼睛而渐渐失去视觉的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解析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得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得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不断进化,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D项正确。
答案D
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依据之一
B.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C.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
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化石是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依据之一,A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对变异进行选择,B项错误;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C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项正确。
答案B
10.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除隐性性状的个体,并分成甲、乙两组,甲组自交,乙组自由传粉。甲、乙组的植株上基因型为aa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
A.1/9、1/6B.3/8、1/9
C.1/6、5/12D.1/6、1/9
解析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后代去掉隐性性状个体后,剩余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若让其自交,子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1/4)=1/6;若让其自由传粉,则Aa的玉米自交后代去掉隐性性状个体后,剩余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由此可知,A的基因频率是2/3,a的基因频率是1/3。自由传粉基因型为aa的种子所占比例为1/3×1/3=1/9。
答案D
11.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B.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产生抗药性突变
C.环境是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D.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解析通过选择导致具有抗药性的青菜虫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A项正确;青菜虫的抗药性变异发生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之前,B项错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C项错误;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错误。
答案A
12.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它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解析进化论认为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同一物种不同的变异类型选择的方向也不相同,造成不同环境下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差异。
答案B
13.利用PCR方法可测定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内红豆杉的( )
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生态多样性D.生理多样性
解析PCR技术就是体外大量扩增DNA的技术,即以少量DNA制备大量DNA的技术,其原理是DNA复制;通过运用PCR技术可以检测遗传多样性。
答案A
1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动力和机制
B.自然选择作用于存活率和繁殖率有差异的个体
C.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不定向变异积累成定向变异
D.生物的有利变异被选择后,通过遗传提高变异频率
解析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但不是唯一动力和机制,A项错误;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而且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使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B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不会导致生物的不定向变异积累成定向变异,C项错误;生物的有利变异被选择后,在种群中相关的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积成显著变异,但不会通过遗传提高变异频率,D项错误。
答案B
15.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蝙蝠蛾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冬虫夏草菌对感染蝙蝠蛾幼虫是相当有节制的,这个比例在自然界虫草分布区大概是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存在共同进化
B.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
C.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D.冬虫夏草菌感染蝙蝠蛾幼虫有节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之间为寄生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项正确;冬虫夏草是昆虫和真菌的结合体,不是植物,B项错误;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的种间关系属于寄生,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项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冬虫夏草菌感染蝙蝠蛾幼虫有节制,D项正确。
答案B
16.由于除草剂的使用,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目前已知188种杂草物种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24个生物类型体现了遗传和物种多样性
B.除草剂的使用导致了种群内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C.交替使用除草剂是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D.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中敏感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高于抗药性个体
解析题干中“生物类型”并非指物种,是指遗传多样性,A项错误;除草剂对杂草起了选择作用,使种群内抗性基因频率增加,B项正确;除草剂交替使用是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措施之一,C项正确;没有使用除草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没有对抗药性进行选择,故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D项正确。
答案A
17.下图为抗青霉素细菌的产生过程,表示死亡的个体,a、b表示两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阶段使用青霉素后少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存活下来
B.b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均比a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
C.经过a→b阶段的人工选择导致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
D.b阶段存活的细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产物
解析青霉素起选择作用,把有抗性的细菌选择出来。抗药性是积累的,b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并非全部比a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要经过长期的选择才会使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
答案D
18.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轻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
B.甲中的早熟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
C.因为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由题意可知,甲中的虹鳉的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早熟型个体比正常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物种;由题意可知,花鳉是以幼小的虹鳉为食,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早熟型个体的虹鳉繁殖后代的机会大大降低,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正常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非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答案C
1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200只纯合长翅果蝇、400只杂合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20%B.40%
C.60%D.80%
解析V和v等位基因的总数为(200+400+400)×2=2 000,基因v的总数为400+400×2=1 200,基因v的频率为1 200/2 000×100%=60%。
答案C
20.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A项错误;b过程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项正确;①~⑥表明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都有关,C项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项错误。
答案B
21.(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解析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项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得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产生新的物种,B项正确;个体并不是直接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考虑到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分配,并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得以遗传,C项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变异进行了选择,D项正确。
答案C
22.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变异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解析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A项正确;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是自然选择,B项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基因的总和,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C项错误;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D项错误。
答案A
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在类型和模式上都具有广泛的多样性
B.进化论可以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其基因库也发生改变
D.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
解析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A项错误;生物进化论可以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B项正确;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种类和数量都会改变,种群基因库必然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D项正确。
答案A
24.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在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答案B
25.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时,也可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B.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变异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和进化方向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解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内容,它的形成过程不一定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体细胞中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果蝇和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等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主要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 (填“突变”或“基因重组”)而形成的。
(2)随机从种群中抽取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A的基因频率为 。
解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使该生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2)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35×2+60)÷200×100%=65%。
答案(1)基因库 自然选择 基因重组 (2)65%
27.(14分)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回答下列相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 。衡量一个国家物种多样性常测量的指标有物种总数、 、 。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巨大的,在人类生活方面,生物多样性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许多药物、 、 等。
(3)我国为保护珍稀植物银杉建立了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这是对生物的 (填“就地”或“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
解析(1)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时,常用的测量指标有以下三个:①物种总数;②物种密度;③特有种比例。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巨大的。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例如,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型物种。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3)为保护珍稀植物银杉,建立了广西花坪、四川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上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答案(1)物种多样性 物种密度 特有种比例 (2)工业原料 培育新品种(其他也对) (3)就地 合理开发利用
28.(10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故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则A的基因频率为50%。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即基因A纯合致死。第一代Aa∶aa=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1∶2,即A基因频率为1/3,a基因频率为2/3。自由交配,若后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AA=1/9,Aa=4/9,aa=4/9,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答案(1)1∶1 1∶2∶1 50% (2)基因A纯合致死 1∶1
29.(14分)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 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距今5 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距今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
(2)乙区域出现的短尾山鸡 (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 。
(3)近些年,甲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和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 。1997年时,长尾山鸡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 。
解析(1)甲区域内山鸡是同一物种,所以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
(2)乙区域内出现的短尾山鸡是一个新物种,因为甲区域的两种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说明短尾山鸡与甲区域山鸡间存在生殖隔离。乙区域短尾山鸡出现的原因是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使两区域山鸡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表格里中长尾山鸡的B基因频率变化很大,所以明显进化的山鸡是中长尾山鸡。1997年时,长尾山鸡A基因频率为40%,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40%=16%,其数量为6 000×16%=960。
答案(1)遗传 (2)是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区域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两区域山鸡种群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3)中长尾山鸡 960中长尾山鸡
长尾山鸡
数量
A
B
数量
A
B
1980年
8 000
31%
66%
5 900
38%
59%
1988年
7 900
29%
57%
6 050
41%
60%
1997年
5 900
30%
48%
6 000
40%
57%
2006年
4 200
31%
32%
5 950
39%
61%
高中生物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精品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第五章第二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ocx、第五章第二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无答案1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四节 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四节 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第四章过关检测无答案docx、第四章过关检测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节 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精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节 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精品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三章过关检测无答案1docx、第三章过关检测1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