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单元检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省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省区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大不同,这说明( )
A.区域具有整体性
B.区域具有开放性
C.区域具有差异性
D.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
2.图中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 )
①属于均质区 ②属于功能区 ③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
④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图中甲、乙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大不同,这体现了区域具有差异性。第2题,图中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属于均质区。
(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根据定量与定性的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生态大区,如图所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
①行政区划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地理特征 ④生态系统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各生态大区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②生态环境都非常脆弱
③边界是明确的
④边界具有过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由图中四个生态大区的名称及其分布范围可推知,其划分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第4题,四个生态大区是按照一定的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各大区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的生态系统要比青藏高原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稳定得多。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5~6题。
5.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 )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比乙矿产资源丰富
C.甲海洋面积比乙广阔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6.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
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从自然条件看,由于两地纬度不同,因此热量条件不同,乙图所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因此热量条件较好。第6题,两地所在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
今后我国三个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7~8题。
7.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地带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关于三个地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
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个地带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
D.三个地带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GDP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所占的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由此可推断出①代表东部,②代表中部,③代表西部。第8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速度最快,西部最慢,这样必将导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继续扩大,而不是有所缩小。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简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C.甲、乙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
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10.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贫乏;乙图为美国五大湖地区,为温带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甲、乙两地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第10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经济特征”和“共同点”,A项中的热量不足属于自然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加工制造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较慢,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燃料不足。
(2018·全国文综Ⅲ)澳大利亚(如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如图2)。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1.B 12.D 13.B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②地位于澳大利亚中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符合该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的特征。①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③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干湿两季,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④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景观丰富,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第12题,读图可知,通天井直通地下住宅,其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不可能是为了收集雨水。通信与通天井没有关系。由图可知,通天井的深度较大,采光作用不大。第13题,由于地下住宅离地面深度较大,受地面气候影响较小,因此与地面相比,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类似于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故选B。室温不变说得太绝对,应该是气温日变化较小。蒙古包位于地上,与地下住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4~16题。
14.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河流以春汛为主,乙区域河流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15.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 14.C 15.B 16.C
解析 第14题,据图可知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位于海南岛;甲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多为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汛期一般出现在夏季,即气温最高的季节;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多为外流河,夏季为汛期;从地形来看,塔里木盆地周围多山,盆地内部地势较低,因此多向心状水系,海南岛中部多山,周围地势较低,因此水系呈放射状。第15题,棉花和天然橡胶的生长都需要充足的热量条件,另外两地经济比较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低。第16题,从图中可知,A、B两地都位于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较少,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读“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7~18题。
17.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海拔 C.水源 D.热量
1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答案 17.D 18.C
解析 第17题,河套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地区,两地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导致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第18题,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干旱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塞外粮仓”,关键在于该地区可以引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且沟渠众多,灌溉系统发达。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9~20题。
19.从图中可知,该地( )
A.城市化水平高
B.工业发达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20.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答案 19.C 20.A
解析 第19题,对比两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占一半以上,而产业结构占比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落后。第20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看,该区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值比重较低,说明农业生产落后。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并非只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二、综合题(共50分)
21.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回答有关问题。(12分)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特征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美国西部 | 中国西部 | ||
位置 |
|
|
|
地形 |
|
|
|
气候 |
|
|
|
资源 |
|
|
|
(2)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较: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美国西部 | 中国西部 | ||
开发 |
|
|
|
条件 |
|
|
|
有利 |
|
|
|
不利 |
|
|
|
答案 (1)见下表:
特征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美国西部 | 中国西部 | ||
位置 | 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 濒临海洋 | 地处内陆 |
地形 |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 山脉以东西走向为主 |
气候 |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
资源 |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铜、铅锌)矿产均很丰富 |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 有稀土、铁等矿产 |
(2)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美国西部 | 中国西部 | |||
开发 条件 | 有利 |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 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 | 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
不利 |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
|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
(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
(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
解析 (1)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2)①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题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有关专家提出了安徽省江淮城市群、皖北区、皖南区和大别山区四大主题功能区的总体布局。下面甲图为安徽省地理要素示意图,乙图为安徽省四大主体功能区示意图。
(1)在甲图中用斜线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据图判断A地的年降水量取值范围,并简述理由。
(3)根据区域特点,判断四大主体功能区中应该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的功能区,并说明原因。
(4)与其他区域相比,皖北区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画图略(淮河以北地区)。
(2)1 400~1 600 mm。理由:位于河流源地的山区,多地形雨。
(3)大别山区和皖南区。位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海拔高,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
(4)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
解析 第(1)题,南北方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第(2)题,A地的年降水量需要根据整体降水的分布来判断。原因主要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山区、河流源地)来判断。第(4)题,该区域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
地区 | 鄂尔多斯 | 榆林 | |
矿产探明 储量 | 煤炭 | 约占全国1/6 | 占全国1/5以上 |
天然气 | 占全国1/3 | 占全国约1/3 | |
产业构成 |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011年) | 2.6∶60.1∶37.3 | 4.9∶71.1∶24.0 |
经济指标 | 城镇化水平(2011年) | 71% | 48.56% |
人才密度(2008年) | 303/万人 | 194/万人 |
(1)简要说明A河流的水文特征。
(2)鄂尔多斯和榆林都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鄂尔多斯用短短5年时间,建成了基础设施齐全、能安置100多万人的康巴什新区。在西部地区,如此大力发展大城市的做法,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 (1)该河流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随着支流的汇入,流量有所增大;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大气降水为主,一般在夏季进入主汛期;冬季有结冰期。
(2)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利用技术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3)合理。理由: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大城市会加大环境压力;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不相适应。
解析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补给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图表信息,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建议即可。第(3)题,为开放性问题,可从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角度分析发展大城市合理的理由,从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发展大城市不合理的理由。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 题点 | 题目序号 |
地理环境与 人类活动 | 1.区域及其特征 | 1~4,23 |
2.区域环境差异 | 5~18,21~22 | |
3.区域发展阶段 | 19~20,24 |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页。
高中鲁教版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2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