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后复习题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九)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1~2题。
1.上图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④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1.C 2.B [第1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③地,风力最大。其他三地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小。第2题,风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④处的风向为东北风。]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
4.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
3.B 4.C [第3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原因。第4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但在其中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区多为晴朗天气。]
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空气柱形成的气压中心将所在的气压带切断。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a、b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表示冬季、高气压 B.图b表示冬季、低气压
C.图a表示夏季、低气压 D.图b表示夏季、高气压
6.图a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5.A 6.B [第5题,a图欧亚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判断为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冬季;b图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判断为低压中心,即亚洲低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夏季。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亚洲高压位于60°N附近,故切断了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7~8题。
7.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
8.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7.A 8.D [第7题,由图可知,在50°N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第8题,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由此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读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图,回答9~10题。
9.图中起到水汽输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纬度位置差异
9.D 10.A [第9题,图中④从海洋指向陆地,可以把湿润的水汽带到陆地,从而起到水汽输送的作用。第10题,海洋、陆地热力性质不同,升温、降温的幅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气压的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该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3)图中B处是________风带,它是________环流的组成部分。
(4)C所处的风带,吹________风,气流来自________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5)A处是________气压带,它是________因素形成的。
[解析] 图中显示,赤道附近出现上升空气的位置反映了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目前位于赤道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偏移,由此可以确定是北半球的冬季;然后可以依此确定字母A、B、C分别代表的风带的名称,据图进一步分析即可。
[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
(2)C
(3)东北信 低纬
(4)西北 副热带高 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地区冷而重的D气流后向上爬升。 (5)副极地低 动力
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12~13题。
12.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3.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
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
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12.A 13.B [第12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 图中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15.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14.A 15.D [第14题,从图中可知,②气压带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处气流下沉,水汽难以凝结,气候干燥,故A正确,B错误;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可能为信风带或者极地东风,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应为西风带,与题意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不符合,故C、D错。第15题,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已偏离赤道这条中心线,且偏向赤道的南侧,即气压带往南移动,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即12月22日符合题意,选D;若气压带与风带往北移动,则为北半球的夏季(6月22日);若气压带与风带没有发生移动,说明为秋分日或者春分日。]
16.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
(4)夏季,图中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题,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欧亚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第(2)题,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第(3)(4)题,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其成因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第(5)题,季风的成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答案] (1)1
(2)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中心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东北
(4)西南 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时作业,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后测评,共1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