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导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1.理解高空和近地面风受力的情况以及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重点)
2.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重点)
3.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难点)
4.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难点)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的含义: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此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eq \a\vs4\al([归纳提升] )
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不同,风的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1.风向判断的“三步曲”(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做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1)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45°)。
(2)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
2.风速的判断
(1)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风速小。
(2)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3)相同图幅、相同比例尺的地图相比,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
1.右图为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1)A (2)C (3)D [第(1)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故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第(2)题,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 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第(3)题,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任何两力的合力与另一力的方向都成180°角。]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1)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G为极地高气压带(2个),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4)六个风带 eq \b\lc\{(\a\vs4\al\c1(低纬信风带\b\lc\{(\a\vs4\al\c1(北半球:B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b\lc\{(\a\vs4\al\c1(北半球:D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b\lc\{(\a\vs4\al\c1(北半球:F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eq \a\vs4\al([归纳提升] )
1.用递进法推导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即上升或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区域,则必定为低气压带。
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特点
(1)气压带的分布与特点
(2)风带的分布与特点
2.下图为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
A.a为东北信风带 B.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c为东南信风带 D.d为极地东风带
(2)下列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 B.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 D.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
(1)B (2)B [第(1)题,由图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盛行西风带,d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具体如右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分布:①北半球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3.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主要原因,并非唯一)-----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一带的西南季风的形成。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eq \a\vs4\al([归纳提升] )
1.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引起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
①冬季大陆降温较快,气温比海洋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夏季大陆增温较快,气温比海洋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分布:不同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形成不同的高压或低压中心。
2.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特点
(1)冬、夏季风的形成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高、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有热低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冷高压中心。冬季,陆地上有冷高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热低压中心。
(3)根据风向判断:
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这是判断高、低气压中心的依据。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为高压,陆地上为低压。
3.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份,亚洲低压 B.1月份,亚洲高压
C.7月份,亚洲高压 D.1月份,亚洲低压
(2)下列因素中,①②两处盛行风相同的一项是( )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
(1)A (2)C [第(1)题,此时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亚欧大陆上应为低压控制,由此可判定图示月份为7月份,A气压为亚洲低压。第(2)题,①处是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②处是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两者性质相同,都是炎热、湿润,但势力不相同。]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风向
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高空风向
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
风向
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类型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理想状态的风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高空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南半球反之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属性(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90°附近
热力因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60°附近
动力因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30°附近
动力因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0°附近
热力因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
(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60°~90°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30°~60°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0°~30°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时间
原因
影响
陆地
海洋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
高压中心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
低压中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西北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节风向
夏季
东南风
夏季
西南风
冬季
西北风
冬季
东北风
源地
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夏季风源于太平洋
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夏季风源于印度洋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湘教版2019 高中地理 选修一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导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2019 高中地理 选修一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导学案(含答案),文件包含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1导学案doc、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2导学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优质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优质学案,文件包含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学案教师版docx、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学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三节 天气系统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三节 天气系统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锋与天气,低气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