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图片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图片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检测,2影响,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海—气水热交换方式图
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3.实现途径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知识拓展 全球的水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海洋是地球上水的大本营。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着大气运动,大部分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构成地球上的水循环,使全世界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1.厄尔尼诺现象(1)概念: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知识拓展 厄尔尼诺的可能形成原因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2.拉尼娜现象(1)概念: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2)影响: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知识拓展 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判断题(1)海洋通过潜热、短波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运动。 (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 )(3)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增大。 ( )答案:(1)× (2)× (3)√2.下列现象能调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的是( )①大气运动 ②洋流 ③板块运动 ④光合作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A
3.大气中的水汽最主要的来源是( )A.陆地B.海洋C.植物D.江河答案:B4.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东北信风带B.东南信风带C.季风的影响D.全球气候变暖答案:B
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B.印度尼西亚出现森林大火C.秘鲁沿岸更加干燥少雨D.东南亚干燥少雨答案:C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问题探究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结合材料探究:(1)图示区域海—气相互作用有何特点?(2)该海区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但海水的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原因是什么?提示:(1)该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海洋水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强烈,水汽容易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2)一方面,海水蒸发量大,通过潜热输送、长波辐射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另一方面,通过大洋环流,将多余的热量输送到较高纬度地区。
关键能力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如下图。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由于比热容的影响,海洋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大陆比热容比海洋小,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以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大。如下图。
技巧归纳 运用知识网络记忆海—气相互作用
典例剖析例题1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的热力差异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C.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的主要成因是盛行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地球上获得的热量在不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因此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第(2)题,总热量输送数值应最大,对应②曲线;中纬度地区盛行由低纬吹向高纬的西南风,西南风源源不断地将热量输往高纬,这里大气环流向北输送的热量最多,故③为大气输送,则①为海洋输送。答案:(1)D (2)B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问题探究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从厄瓜多尔南部经秘鲁到智利北部通常为干旱气候,1997—1998年却出现了暴雨、暴雪,暴雨引起了近10年来最大的洪灾。而原来应多雨的太平洋西部热带地区却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印度尼西亚出现了50年罕见的旱情,引起了严重的森林火灾。此外,秘鲁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死鱼现象,秘鲁渔场的产量大幅下降。结合材料探究:(1)上述事件与哪种现象有关?(2)该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1)厄尔尼诺现象。(2)每隔几年,东南信风会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逆流增强,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关键能力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典例剖析例题2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①②为东风,它所处的风带是 ,位于A处著名渔场的名称是 ,位于B处附近的群岛国家的名称是 。 (2)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说明厄尔尼诺对A处渔业生产的影响。(3)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①森林火灾 ②泥石流 ③地震灾害 ④洪涝灾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解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分布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部和西部;图中箭头①②处在东南信风带;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秘鲁附近,B处位于亚洲东南部,其附近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正常年份,南美沿岸及东太平洋赤道地区都是冷水上泛区,海面温度较低,海水中饵料丰富,有利于海洋渔业的增产;但当发生厄尔尼诺时,渔业生产大受影响。当拉尼娜出现时,太平洋西部暖性海水增加,海水表面温度升高,大气对流旺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太平洋西部沿海蒸发量上升,水汽增多,上空往往出现大范围积云,导致比常年更多的降水,极易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答案:(1)东南信风带 秘鲁渔场 印度尼西亚(2)由于东风强度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秘鲁沿岸(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海面水温升高,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对A地的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C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第1~2题。1.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在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本组题以大西洋轮廓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第1题,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①②海区纬度低,海水温度高;④海区有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同纬度海区高;③海区有寒流流经,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海区,故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第2题,①②海区大气环流方向为由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而大洋环流为暖流,故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答案:1.C 2.A
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据此完成第3~5题。3.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C.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东部海区D.西赤道附近的大西洋西部海区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B.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C.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流D.我国近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解析:第3题,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第4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降水增加。大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变得干旱,易发生火灾。第5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此时北半球是冬季,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长江此时是枯水期,长江口附近盐度较高;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永远都是河流补给地下水;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是在夏季。答案:3.A 4.C 5.A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比多年平均值低0.5 ℃以上,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第6~7题。6.在沃克环流中( )A.甲地为高压B.乙地为低压C.水平气流由乙地吹向甲地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7.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方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7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课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东部,温润多雨,干燥少雨,热量交换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