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地理1)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棠湖中学 蒋洋发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1》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各圈层之后的最后章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也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原理。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个重要原理,对《地理2》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地理3》谋求区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形成综合思维和全局观。
教材思路
教材在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原理主要从三个方面逐渐深入、层层递进进行分析。
1.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通过水、生物和地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地理环境,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2.接着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藏羚羊数量的相对平衡说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会产生新功能。
3.最后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和湖泊的演变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
展演化是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而且也说明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东北森林变化和修建水库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说明某一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教材特点
1.案例、活动丰富。本节教材中有3个案例和4个活动,通过案例来达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通过对应的活动来印证案例。
2.图形多样。共有10张地图,其中6张景观图,2张流程图,2张示意图。通过图形能形象具体的说明问题,体现出地理学科用图说话的学科特点。
教材价值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整体性是地理学科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思维方式。
在阐释或分析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较强的因果推理和发散思维
能力,如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就是在大气、地形、洋流等要素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
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时,可能是“一因多果”,如分析森林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引导学生从气候、水文等五大要素进行分析,建立思维模型;也有可能是“一因串果”,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下游河床抬升→下游形成地上河→两岸洪灾频发。
“整体性”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很好载体。它可以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章可循”,帮助学生解决许多地理问题。“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条件,评价某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问题。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只有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地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几乎都是人类在进行区域性活动时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忽视了地理环境整体性作用的结果。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存在,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的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人类盲目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都是忽视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的评价。
【学情分析】
1.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地理素养:
对《地理1》中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知识由一定的了解;初步具有阅读地图的能力; 能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解决。
2.欠缺的知识、技能和地理素养:
学生对生活中观察欠缺,缺乏生活常识;对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三个概念理解不够清晰;不能够弄清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不能在分析问题或现象时采用“一果多因”的分析方法,分析产生影响是不能采用“一因多果”或“一因串果”的分析方法;不能从时空两个维度看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习目标
1.阅读“案例和活动内容”,找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说明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结合“活动内容”,说明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的过程和原因。
3.结合“案例和活动内容”,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三、设计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也即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它与其差异性一起成为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节内容有关整体性的认识的得出,也是对前面各章节中各要素地理知识的总结。因此,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认识“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进行相互作用”、“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活动探究来理解上述特点,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五、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
六、教法学法
案例教学法 提问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海南岛”自然风光视频,思考:
1.两个地区位置上有何差异?
2.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两个地区整体上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反差非常明显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进入课堂。)
(承接)视频反映出两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有联系吗?
【互动解疑】
活动一 阅读“案例1和P86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图文材料,找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2.生物是怎样与大气、水、土壤和岩石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
学生活动:首先用2-3分钟独立思考完成活动任务,然后组员在学科长的带领下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展示交流,学生补充,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教师总结: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和地形等要素组成。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植物通过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岩石通过风化为植物提供无机盐。
(设计意图:1.大胆取舍整合教材,以问题驱动既可以达成学习目标又可以节省时间。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案例中生物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的改造,以及图5.2植物与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从而得出各地理要素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进而达成第一条学习目标。)
(承接:自然地理环境有六大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二 阅读教材P86和活动,思考:
1.有机物的合成与哪些地理要素有关?
2.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物是怎样合成的?
3.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4.如果加入了人类的干预,那情况又会怎样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答案,同学补充完善答案。
教师补充总结:
1.有机物的合成与植物、大气、土壤和岩石等地理要素有关,其中植物起着主导的作用。
2.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植物提供叶绿素,土壤、水圈和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3.平衡功能:各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4.如果人类干预,导致藏羚羊生存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受到破坏,从而有可能引起该物种的灭绝,进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设计意图:将教材内容通过设置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通过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再结合同学们的交流展示,最后教师补充与学生一起总结,达成第二条学习目标。)
(承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有没有其他表现呢?)
活动三 阅读案例2和案例3,思考: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河中游,试分析可能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什么影响?
3.人为破坏东北森林对当地整体环境有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答案,同学补充完善答案。
教师总结: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要素统一变化的过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影响: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3.
(设计意图:水土流失的产生作为一种地理现象,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通过设置有递进的问题从而达成分析现象采用一果多因的思维方法;由于植被破坏可能导致多方面的后果,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达成分析人类活动产生影响时采用一因多果的思维模式。)
【拓展延伸】
阅读教材P88和P90“活动”,思考:
1.列表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2.阅读P90“活动”,简述水库的修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答案,同学补充完善答案。
教师补充总结: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要素的变化:
| a—e的变化 |
湖泊面积和深浅 | 面积逐渐变小,湖水越来越浅,直至湖泊消失 |
地貌 |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
生物 | 由水生生物逐渐变成了陆地生物 |
气候 | 由湿润逐渐变得干燥 |
土壤 | 由湿变干 |
2.修改水库导致下渗增多,地下水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度增加,温差变小,地方气候得以改善;泥沙在水库和库区沉积增加,下游河流泥沙减少;水库对下游河流的水量起调节作用,洪灾减少。
【达标检测】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没有关系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4.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数量保持固定不变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5~6题。
5.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此图可以说明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新华社西宁2011年8月7日专电题: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的美景——青海省玛多县生态变化见闻。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过度放牧和滥采滥挖,玛多县饱尝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所带来的“恶果”:草场退化、湖泊干涸、鼠害猖獗严重威胁着当地藏族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部分牧民由于丧失了基本生产资料成为“生态难民”。历史上,玛多县拥有4 077个大小湖泊,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其中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更是黄河源头地区最大的一对“姊妹湖”。
(1)过度放牧和滥采滥挖,导致草场退化、湖泊干涸、鼠害猖獗严重,这一现象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D.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2)结合材料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蒸发增加 b.鼠类增加c.河流干涸 d.草场沙化e.滥捕野生动物
(3)你认为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的美景,国家做了那些方面的工作?
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增加,进而导致冰川融化,土壤水分条件恶化,滥捕野生动物导致老鼠天敌减少,老鼠天敌减少导致鼠类增加,最终导致草场沙化,河流干涸。为解决黄河源头的生态问题,国家采取禁牧封育、退牧还草、移民搬迁、湿地保护、人工增雨、工程灭鼠等措施。
答案:
(1)A (2)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a e b c d
(3)禁牧封育;退牧还草;移民搬迁;湿地保护;人工增雨;工程灭鼠等。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利用多媒体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先案例分析、后归纳结论的处理方法,激发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学习,也让学生体验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反馈练习得到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好。
2.重视对景观图、过程图和示意图等的读图指导,教给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设计尽量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以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有用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以后需要改进。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