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展开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2)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改变
①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②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生物生命活动所制约。
③形成了部分沉积岩。
④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自我探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一种循环?
[提示] 诗句反映的是植物的枯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进入环境中的过程,是生物循环的表现。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3)各组成要素提供的物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自我探究]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无人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提示] 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自我探究] 修建水库对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昼夜温差缩小等。
『自我反馈』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地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和发展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
2.我国某地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森林茂密,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广泛性 B.整体性 C.多样性 D.关联性
答案 B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答案 C
解析 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河流的含沙量变小,这是水文特征的表现。
『活动点拨』
[教材P86活动]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而被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教材P86~87活动]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如下图所示:
[教材P88活动]
湖泊演变为陆地,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各要素具体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材P90活动]
探究点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据图总结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包括哪些?
(2)地理环境中的生产功能主要是由哪个要素体现的?
[答案] (1)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生产功能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通过生物这个要素体现的。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三种物质循环的特征和意义如下表所示: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独特性特征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 第(1)题,图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图示P环节表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红壤贫瘠的影响,由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导致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少,即红壤贫瘠。
[答案] (1)A (2)C
[方法指导]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归纳总结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1)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2)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地理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答案] (1)整体性。
(2)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 第(1)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2)题,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B (2)B
[方法指导] 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1)读图名,把握关联图的中心内容。上图为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关注图中的各要素,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图中的各环节、框图、箭头及箭头指向,即关联图中的关联性。一般框图表示环节,箭头表示关联过程,箭头指向表示关联的因果特征。分清图中要素是判读关联图的基础。图中箭头与水汽结合→酸雨,及由箭头“酸性气体排放”能判断出①为SO2或氮氧化物。
(3)依据框图所指要素及箭头逐个分析框图之间的关联性,图中各环节包括哪些要素,箭头由哪个环节指向哪个环节等。
(4)进行各部分间的因果推理,找出规律,并进行文字表述。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分析就是逻辑推理过程,关键是将关联图所表达的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行图文转换。如图根据图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可知①②③分别是SO2或氮氧化物、酸化、呼吸。
探究点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 )
A.气候 B.植物
C.分解作用 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答案 D
解析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所导致。
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答案 D
解析 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地壳运动使得山地隆起,背风坡降水减少导致森林退化,继而出现荒漠化,故造成该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复杂性
答案 A
解析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 题号 |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 1、4、5 |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2、3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6、7、8、9、10、11、12、13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各自独立发展
答案 B
解析 地理环境要素,不只是由大气、水、生物、土壤四部分组成,还有岩石、地形等要素,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不是独立发展的。
2.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答案 A
解析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功能,不单指绿色植物的功能;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是动态平衡。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答案 C
解析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可以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具有了平衡功能,但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要素所具备的功能。
4.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大面积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物种会因森林的减少而灭绝。臭氧层空洞是氟氯烃的排放造成的。
5.下图中M是绿色植物,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
①将有机物合成无机物 ②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 ③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故排除①。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答案 6.D 7.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8~9题。
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答案 B
解析 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较远,形成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B项正确。
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 C
解析 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项正确;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项错误;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做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项错误;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故D项错误。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上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
①植被覆盖率增大 ②降水增多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库区蒸发量增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答案 B
解析 修建水库可以使库区面积增大,库区蒸发量增大,故乙对应④;库区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多,故丙对应②;土壤水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故甲对应①;植被覆盖率增大,蒸腾作用加强,故丁对应③。
11.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①三角洲面积缩小 ②渔业产量减少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土地荒漠化加重 ⑤土壤盐碱化严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洪涝灾害减少,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不大,故③④叙述错误。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框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6分)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4分)
(3)青藏高原的崛起使亚洲季风的强弱也发生了变化,夏季风________,冬季风________;同时我国不同地区降水也发生了变化,我国南方地区降水________,西北地区降水________。(8分)
(4)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8分)
答案 (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增强 增强 增多 减少
(4)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
解析 第(1)题,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②),多冰川、冻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①)。第(2)题,由框图可知,“牵一发”指的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地势不断升高。第(3)题,青藏高原的崛起加强了亚洲季风的典型性,夏季风和冬季风均增强;夏季风增强,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青藏高原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减少。第(4)题,结合板块运动归纳,海拔升高,对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生物、地貌等带来的影响。
1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30分)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8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10分)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2分)
答案 (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 第(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分布在水源丰富的地区。第(2)题,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气候、对生物、对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