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金版学案地理必修1(人教版)练习: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C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
解析: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长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第3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2.A 3.C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5.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4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第5题,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答案:4.A 5.D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6~7题。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7.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第7题,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答案:6.C 7.C
8.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1)整体性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读下图(箭头代表风向,虚线表示海洋),根据图中信息完成9~10题。
9.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解析:第9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是森林植被;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荒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10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9.B 10.A
11.下列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森林免受火灾的威胁,就要经常取走枯枝落叶
B.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应大力加以保护
C.采伐森林要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应做到采伐的林木量大于抚育更新的林木量
D.为了保护森林生态平衡,不能采伐森林
解析:取走枯枝落叶破坏了生态平衡,保护森林生态平衡并不是不能采伐森林,应做到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采伐量应小于抚育更新量。
答案:B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13.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第12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13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扩展。
答案:12.C 13.B
14.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第(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分布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有分布。第(2)题,从对气候、对生物、对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第(3)题,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
答案:(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米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