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4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4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4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基础巩固]
(2019·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质检)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2.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地方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解析:第1题,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地方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灾害,因此丁应是减轻。
答案:1.C 2.B
下图为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
D.地理环境的独立性
4.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B.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C.水土流失都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
D.东北平原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而水土流失可引起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的变化,这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4题,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被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变化、植被退化、地方气候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答案:3.B 4.B
(2019·烟台高一期末)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东非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护生命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回答 5~6题。
5.猴面包树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
A.全年干旱少雨 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C.干湿季明显 D.全年高温少雨
6.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 )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
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解析:第5题,图中甲地为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境变化。第6题,德班位于沿海,其东部的海洋上有暖流流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答案:5.C 6.D
(2019·郑州重点中学期末)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8.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功能 B.平衡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解析:第7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植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7.B 8.D
9.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
(2)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3)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
解析:(1)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植被的破坏,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从而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3)气候要素中温度的变化会加快岩石的风化,降水会对地表进行冲刷;岩浆活动导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尘埃会影响太阳辐射和气温。
答案:(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我国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和垦殖等,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形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3)气候要素会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如温度变化会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地质作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产生的尘埃可能会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这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能力提升]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2.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
解析:第1题,图中箭头所示的作用可分为两类,其中a、b、c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d、e、f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题,江淮平原气候湿润,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改变了地貌形态,但不会加剧盐碱化。
答案:1.B 2.D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风力侵蚀
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4.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了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解析:第3题,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减少;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不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第4题,森林使昼夜温差和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植被减缓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答案:3.B 4.C
(2019·潍坊质检)读早春短命植物大致分布范围图,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早春短命植物分布在内陆地区,这些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②植物利用早春融化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
③夏秋季无植物的原因是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④短命的原因是一年中只有早春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我国伊犁(伊宁)一带短命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是( )
A.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
B.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
C.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
D.从河谷到高海拔地区落差大,植物种类多
解析:第5题,从图中分布的地区看早春短命植物一部分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这些地区会受到海洋气团控制,①错;植物利用早春融化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②对;夏秋季无植物的原因是该区域夏季炎热,短命植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逃避干旱的夏季休眠现象,这些地区不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错;短命的原因是一年中只有早春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④对。选择D。第6题,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这些只能说使植物生长好,不是物种多的主要原因,A、B错;条件差别大,植物种类多,D对;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不是植物种类丰富,C错。
答案:5.D 6.D
(2019·辽宁师大附中期中)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8.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第7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第8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答案:7.B 8.C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速生杨树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根深叶茂,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种速生杨树,为我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提供制作家具木材、建房材料、燃料和造纸原料等,对我国北方人们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通常,每年4-5月份正是北方各地速生杨树开花时节,雌性杨树释放白絮,造成杨树花絮漫天飞舞,导致空气污染,并传播疾病,引起人们皮肤过敏,并诱发火灾,给人们的出行和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下图为速生杨树幼苗和成年杨树对比图片。
(1)分析速生杨树生长对小区域内气候、土壤的影响。
(2)分析20世纪60年代华北平原广泛引种速生杨树的原因。
(3)每年的4-5月份我国南方杨树花絮污染很轻,试分析原因。
(4)面对杨树花絮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请从地方政府角度考虑可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1)森林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分析;对土壤的影响则应从对土壤表层和土壤较深层的对比来说明。(2)20世纪60年代,华北平原广泛引种速生杨树的原因主要结合杨树生长习性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分析。(3)春季我国南方地区杨絮污染较轻的主要原因应从树种数量和气候两个方面来分析。(4)治理杨絮空气污染问题应从更换树种、选择性栽种、生物改良、增加洒水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对气候: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湿度;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小。对土壤:杨树根系发达,吸收较深土壤中的养分;每年大量的枯枝落叶进入地表,增加了土壤表层的有机质。
(2)杨树易成活,生长速度快,成材时间短,可满足生产、生活对木材的迫切需求;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
(3)南方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树种繁多,速生杨树较少;南方地区降水多,湿度大,杨絮难以浮起。
(4)砍伐病残危杨树,原地补种当地其他树种;只栽种雄性杨树,不栽雌性杨树;采用生物措施,修剪生长茂盛的雌性杨树,降低飞絮总量;增加洒水次数,用水沾湿花絮,降低污染;加强林业科技投入,加快对杨树树种的改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