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一、课标解读:
1.课标内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课标解读:
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是行为条件,也指教学的方法。对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可以采用野外观察、视频、图像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而对其他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应主要采用视频、图像的方式进行教学。本条标准共有两个要求:“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识别主要植被”中“植被”是一个地区各种植物群落的总称,指的是天然植被。 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所介绍的"植被"应重点关注地带性植被。其二,"主要植被"类似于"举例",即教材编写选择一些典型的植被作为案例,而不是系统介绍所有植被。其三,"识别"的重点在"区别",即对比不同植被的生态特征,从而区分它们的类型。
③"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一,关注植被整体与环境的关系,而非具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其二在环境各要素中,对植被影响较大的是热量和水分,因此,可从热量、水分条件的差异讲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其三,植被的特点,如垂直结构、生态特征,是植被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作为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具体表现。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教材内容,按照从外及内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认知次序,教材将植被安排在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之后呈现,这既突出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属于无机界,植被属于有机界,又通过植被与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相互关系的介绍,引导学生较为综合地认识自然环境,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植被随处可见,学生对于植被已有一定生活感知,但学生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区分植物和植被等地理概念,且见到的大多是人工植被,对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活动探究能力的训练,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
四、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植被概念和分类,了解植被的演化过程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的影响
3.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4.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植被生态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实验探究法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欣赏两幅景观图:深秋时节的北京钓鱼台附近的银杏大道和深圳的莲花山公园,思考:这两幅图主要体现了哪个自然要素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什么是植被?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植被与环境。
通过图片感知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自然景观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生活中的地理景观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植被的概念、分类、形成
1.植被的概念
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几乎都有植被生长。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植被概念的三个要点
一定的地方;成群共同生长; 各种植物的整体。
【概念辨析】植物与植被
请同学们思考:植被与植物有何区别呢?
植被是覆盖地表植物的总体,一棵树、一株草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
2.植被的类型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农作物、
人工林、人工草场
【特别提醒】
我们所说的植被一般指天然植被,某一地区地带性植被。
3.植被的形成:
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形成稳定的天然植被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天然植被。
观看景观图片,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合作讨论植被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裸地到稳定植被的过程分析归纳植被的形成。
通过“植物与植被概念的辨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植被的概念,培养辩证思维,结合“稳定植被的形成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强调保护天然植被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教育。
二、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承上启下】
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土壤、大气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着帮助,它必须依赖环境,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长。
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水热组合等)、地形、水文、土壤等。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是该地区的水分和热量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影响区域的水热状况从而对植被产生影响。
【探究一】植被的垂直结构
【展示图片】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
请同学们思考:
1.该地植被自上而下分几层?
2.图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3.各层植被高度和光照强度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归纳总结】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承上启下】不同地区的植被垂直结构是否相同?
【展示图片】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图
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图
亚寒带针叶林垂直结构图
观察并回答: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谁的垂直结构更复杂?为什么?
【归纳总结】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大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承上启下】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观看图片,小组探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通过运用各种图文资料,突破课堂的限制,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光照对植被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探究二】植被的水平分布
【展示图片】深秋时节的北京钓鱼台附近的银杏大道和深圳的莲花山公园,中国气候分布图
1.从深圳的常绿阔叶林到北京的落叶阔叶林,主要是哪种气候因素在发生变化?解释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冬季节落叶的原因,
2.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东西横跨经度29°,从东向西植被类型是如何变化的?并说明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归纳总结】
植被的水平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观看图片,识别图片上典型植被类型及植被特点,并说出影响植被的自然环境因素。
通过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直观感受不同地区植被类型及特点,在空间上感知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
【探究三】环境对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
【展示图片】骆驼刺和莲的图片
1.从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说明两类植被叶的特征及成因。
2.从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说明两类植被根的特征及成因。
【承上启下】 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它依赖环境,适应环境,同时植物也在生长的过程中改变着其生长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条件。
观看景观图片,观察两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的不同
通过景观图片对比,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对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树立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的思想
三、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四】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土壤、大气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着帮助,它必须依赖环境,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长。同时植物也在生长的过程中改变着其生长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条件。
2.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仙人掌的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叶子退化成短小刺,减少水分蒸发——干旱的环境
旗形树的分布指示该地常年盛行的强风风向
3.植被破坏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现在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并思考植被破坏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观察内容
有植被
无植被
地表径流多少
土壤侵蚀强弱
地貌变化大小
总结: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观看实验视频,完成表格,并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对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思考,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学生活动,材料补充,教师总结,师生合作探究,引发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植被与环境,森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