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
展开第3节 《盐类的水解》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理念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活动探究与理论探究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方程式的书写。
三、学生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看,盐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类物质,由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溶于水能发生电离。学生从实验中选取的几种盐知道,这些盐既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但盐溶液不都为中性。从这一表面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H+和OH-浓度的关系,进而从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盐类的水解的实质。
四、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和规律
(2)能够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探究盐类水解的规律,锻炼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讨论和比较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温故激疑,引入课题]多媒体展示一盛水的烧杯,回顾水电离的特点,提问水显中性的原因?追问在水中加入酸或碱后显什么性及原因?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原因的回忆,明确溶液的酸碱性由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相对多少决定,为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做好铺垫。
[设问]那么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盐溶液一定呈中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利用所给仪器和药品,自己检验所给几种盐溶液的酸碱性。
[板书]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分组实验]对盐溶液进行酸碱性测定(教材54页)。见下表:
各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填写下表(教材54页表格)
盐溶液 | NaCl | NaHCO3 | NH4Cl | Na2SO4 | Na2CO3 | CH3COONa | (NH4)2SO4 |
酸碱性 |
|
|
|
|
|
|
|
[交流小结] 溶液呈中性的有:NaCl 、 Na2SO4
溶液呈酸性的有:NH4Cl 、(NH4)2SO4
溶液呈碱性的有:CH3COONa 、 NaHCO3 Na2CO3
得出结论:盐溶液有酸、碱、中性。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寻找规律:请同学们分析盐的类型与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并完成下表。
盐的类型 | 强酸强碱盐 | 强酸弱碱盐 | 强碱弱酸盐 |
溶液的酸碱性 |
|
|
|
[交流小结]引导学生得到初步的判断盐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思考]显示不同酸碱性的盐溶液中C(H+)和C(OH-)又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结论:强酸弱碱盐——酸性,C(H+)>C(OH-)
强碱弱酸盐——碱性,C(H+)<C(OH-)
强酸强碱盐——中性,C(H+)= C(OH-)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借用分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盐分成不同的三类,从而为进一步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搭设了探究的台阶。
[质疑]:1.都是盐溶液,却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其原因是什么?
2.上述三种类型的盐溶液中H+与OH—毫无疑问都来自于水的电离;但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的浓度总是相等的,为什么某些盐溶液中会出现不相等的情况呢?
[板书]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表格,以CH3COONa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水溶液中的粒子。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分析、感悟盐溶液是、呈酸碱性的原因,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用板书展示变化过程:
[解析] 当CH3COONa溶于水后,溶液中共有有Na +、CH3COO-、H+、OH-四种离子。CH3COO-和 H+能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 ,发生反应。结果改变了溶液中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使OH-浓度大于H+浓度,所以CH3COONa溶液呈碱性。
离子方程式:CH3COO-+ H2O CH3COOH + OH-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和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给学生一个示范,为学生下一步的类比分析和正确书写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打好基础。
[思考]氯化铵溶液中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有无结合成“新分子”的可能?请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分析后用动画展示:
[分析] 有NH4+、Cl-、H+、OH-四种离子。NH4+和OH-能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发生反应,即产生了新的可逆反应,促进了水的电离,同时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结果改变了溶液中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使H+浓度大于OH-浓度,所以氯化铵溶液呈酸性。
[课堂练习]叫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离子方程式:NH4++ H2O NH3·H2O+ H+
[讲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盐溶液中的粒子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运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当各种粒子的量相当时达到平衡,共存于溶液中。
[设计意图]类推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能力。用上述学会的思想进行合理推测,这样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讨论]以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为什么显中性?
[学生] 由于NaCl电离出的Na+和Cl-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教师]通过对以上CH3COONa、 NH4Cl、NaCl的水溶液酸碱性的探究,请大家归纳出为何有的盐溶液会显酸性或碱性?
[交流小结]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微观过程的共同点:
①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时溶液中必然产生弱电解质!
②水的电离被破坏,即促进了水的电离,导致C(H+)≠C(OH-)了,使溶液呈酸碱性。
盐溶液中这一变化我们称之为盐类的水解。
[投影]:盐类的水解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思考是否盐电离的所有离子都发生了水解,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投影]1.定义:在溶液中由盐电离产生的离子跟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交流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盐类要发生水解需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小结]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在溶液中生成弱电解质的盐才能水解。
[投影]2.条件:在水溶液中生成弱电解质。
[思考]为什么称作盐类的水解而不是盐类的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
[投影]3.实质:弱电解质的生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思考与交流]盐类的水解是否属于离子反应?学了本节知识后,你对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有没有新的认识?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应将生成水改成生成弱电解质的结论。
[设计意图] 弄清盐的水解的发生条件和本质以后,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既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本节概念的应用和小结。
[课堂小结]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结论:强酸弱碱盐——酸性,C(H+)>C(OH-)
强碱弱酸盐——碱性,C(H+)<C(OH-)
强酸强碱盐——中性,C(H+)= C(OH-)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盐类的水解:1.定义:
2.条件:
3.实质:
副板书:
CH3COO- + H2O CH3COOH + OH-
NH4++ H2O NH3·H2O+ OH-
教学反思:
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宽,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是在学生具备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过程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充分利用了教学内容的这个特点。首先由水的电离引入,通过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表观现象出发,围绕水的电离平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促进了水的电离这一结论。从教学效果来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强,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满意之处:
- 引入自然,温故导新。由水引入,明确水是弱电解质,会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电离平衡,水溶液的酸碱性由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决定。既是对前两节知识的复习,又为本节课以水的电离为基础分析盐类水解的原理做好了铺垫。紧接着提问盐溶液的酸碱性,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探究学习中。
- 实验安排合理,为理论分析打好基础。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是后面进行理论分析的关键。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有多种方法,可选用PH试纸,酸碱指示剂等。我最初给学生准备的是PH试纸,结果发现PH试纸对中性和弱碱性或弱酸性溶液的区分度不大,不利于学生迅速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而且每次要和比色卡对照,花费时间较长。最后改用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作为指示剂供学生选择,效果较好。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而且在实验中有意识的选用水作为对照,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 注重引导,分析到位。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表达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去分析原因,发现问题,经过理论分析,动手书写,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得出了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促进了水的电离。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之一是生成弱电解质不是水,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是对高一所学的离子反应知识的一次深化。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 引入科学的辩证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利用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过程,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哲学观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通过理论探究感悟溶液中的粒子是运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学生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练习的较少,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好,书写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后面的教学中,要精选习题,加强练习,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成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与合理引导是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化学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