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刘欣
可能用到的原子相对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S:32 Mg:24 Al:27 Cl:35.5 Fe:56 Cu:64 Br:80 Ag:108 I:127 Ba:137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择项,各2分,共12分)
1. 中国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实验室中的操作类似“海水晒盐”原理的是( )
A. 蒸馏 B. 蒸发
C. 过滤 D. 搅拌
【答案】B
【解析】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蒸发是指将溶液中的溶剂通过升温的方式让溶剂脱离溶质的过程;实验室中的“蒸发”操作是利用水受热易挥发,其中的溶质因溶剂减少而析出的过程,这与海水晒盐的原理是相似的。答案选B。
2.我国古代的湿法冶金术是世界闻名的,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应用湿法冶金的金属是( )
A. 铁 B. 铜 C. 银 D. 汞
【答案】B
【解析】
【分析】湿法冶金以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冶炼金属,根据金属活泼性分析。
【详解】铁是较活泼金属,应用高温冶炼;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冶炼铜;银、汞是不活泼金属,用热分解法冶炼。
本题选B。
3.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中属于绿色化学的是( )
A. 处理废弃物 B. 治理污染点 C. 减少有毒物 D. 杜绝污染物
【答案】D
【解析】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化学品和过程的设计叫做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符合之一理念的是杜绝污染物,选项D正确。答案选D。
4. 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 碳和二氧化碳 B. 1mol碳和3mol碳
C. 3mol乙炔(C2H2)和1mol苯 D. 淀粉和纤维素
【答案】B
【解析】燃烧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因为要求燃烧热相等,只能是同种物质,即选项B正确。答案选B。
5.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8H18(l)+O2(g)= 8CO2(g)+9H2O(g);ΔH = -48.40kJ/mol
B. C8H18(l)+O2(g)= 8CO2(g)+9H2O(l);ΔH = -5518kJ/mol
C. C8H18(l)+O2(g)= 8CO2(g)+9H2O(l);ΔH = +5518kJ/mol
D. C8H18(l)+O2(g)= 8CO2(g)+9H2O(l);ΔH = -48.40kJ/mol
【答案】B
【解析】由25℃,101kPa下,1 g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的热量,则1 mol C8H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48.40 kJ×114=5518 kJ。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8H8(l)+12.5O2(g)=8CO2(g)+9H2O(l)△H=-5518 kJ/mol,答案选B。
6. 分析下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A(g)+ B(g)=2C(g)△H=a(a>0)
B. 2A(g)+ B(g)=2C(g)△H=a(a<0)
C. 2A + B=2 C△H=a(a<0)
D. 2C=2A +B△H=a(a>0)
【答案】B
【解析】由图象知,2A+B的能量大于2C的能量,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守恒,如果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2A(g)+B(g)=2C(g)时该反应放出能量,△H=a<0;如果C为反应物,A、B为生成物,2C(g)=2A(g)+B(g)时该反应吸收能量,△H=a>0.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图象中物质是气体,所以要标注物质聚集状态,才能标注反应热;综上所述分析得到。答案选B。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择项;若有两个正确选项时,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多选、错选得零分;每小题4分,共24分)
7.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 1/2O2(g) SO3(g) ΔH=―98.32kJ/mo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A. 196.64kJ B. 小于98.32kJ
C. 小于196.64kJ D. 大于196.64kJ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生成1molSO3时放出的热量,利用极限法计算出2mol SO2和1molO2反应生成SO3的物质的量,计算放出的热量,由于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按极限法计算放出的热量。
【详解】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O2(g)+O2(g) SO3(g)△H=-98.32kJ/mol的含义,可知SO2和O2反应生成1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98.32kJ,所以生成2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由于是可逆反应,2mol SO2和1molO2不能完全反应,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
答案选C。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指反应放出的热量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只表示物质的量,还表示分子的个数
C. 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的
D.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
【答案】AB
【解析】A.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均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故A错误;
B.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可以为分数,故B错误;
C. 燃烧是剧烈发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的,故C正确;
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故D正确;
答案选AB。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
B. 煤的干馏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通过干馏可以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产品
C. 煤里主要含有碳及少量的其他元素,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答案】B
【解析】A、煤的气化是指将煤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从而转化为气体燃料,燃烧充分,并除去S元素,煤的液化是指将煤与H2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液体燃料(直接)或利用煤产生的H2和CO通过化学合成产生液体燃料或其他液体化工产品(间接)的过程,从而充分燃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A正确;
B、煤的干馏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煤加强热分解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产品的过程,是化学变化,B错误;
C、煤里主要含有碳及少量的其他元素如S元素,燃烧时S转化为SO2,导致酸雨的形成,C正确;
D、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D正确。正确答案为B。
10.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下列制氢的方法中,最节能的是( )
A. 电解水制气:2H2O2H2↑+O2↑
B. 高温使水分解制气:2H2O2H2↑+O2↑
C. 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气:2H2O2H2↑+O2↑
D. 天然气制气:CH4+H2OCO+3H2
【答案】C
【解析】A. 电解水制气:2H2O2H2↑+O2↑,需要消耗电能,故A不符合题意;B. 高温使水分解制气:2H2O2H2↑+O2↑,需要消耗热能,故B不符合题意;C. 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气:2H2O2H2↑+O2↑, 需要消耗太阳能,属于节约能源,故C符合题意;D. 天然气制气:CH4+H2OCO+3H2需要消耗热能,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C。
11.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成熟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关于海水制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干海带海带灰悬浊液滤液碘水I2的CCl4溶液I2
A. 实验室在蒸发皿中灼烧干海带,并且用玻璃棒搅拌
B. 含I-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后,碘元素发生还原反应
C. 在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D. 碘水加入CCl4得到I2的CCl4溶液,该操作为“萃取”
【答案】CD
【解析】
【分析】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双氧水后,碘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单质。再用四氯化碳萃取,最后蒸馏分离得到碘单质。
【详解】A.固体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故A错误;
B.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双氧水后,碘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是碘单质的特性,若在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故C正确;
D.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的,可以转移到四氯化碳中,过程为萃取,故D正确;
答案选CD。
12.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kJ·mol—1、P—O bkJ·mol—1、P=O ckJ·mol—1、O=O dkJ·mol—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
A. (6a+5d-4c-12b)kJ·mol—1
B. (4c+12b-6a-5d)kJ·mol—1
C. (4c+12b-4a-5d)kJ·mol—1
D. (4a+5d-4c-12b)kJ·mol—1
【答案】A
【解析】反应热等于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的差值,由图可以看出:P4中有6mol的P-P,5mol的O2中含有5molO=O,1mol的P4O10中含有4mol的P=O,12mol的P-O,所以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热△H=(6a+5d-4c-12b)kJ·mol-1。答案选A。
三、填空题:(共64分)
13.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25℃ 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__________
(2)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00kJ,写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1mol C与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 CO和1mol H2,吸热131.5kJ: _______ 。
(4)3 molNO2气体溶于水生成HNO3和NO气体,放出138kJ热量__________
【答案】(1). S(s)+O2(g)=SO2(g)△H=﹣299.52 kJ•mol﹣1; (2). C4H10(g)+13/2O2(g)=4CO2(g)+5H2O(l) △H=﹣2900 kJ•mol﹣1; (3). C(s)+H2O(g)=CO(g)+H2(g)△H=+131.5kJ•mol-1; (4). 3NO2(g)+H2O(l)=2HNO3(aq)+NO(g)△H=-138kJ•mol-1
【解析】
【分析】(1)(2)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反应热计算得到生成1mol二氧化硫气体的焓变和1mol丁烷完全燃烧的焓变,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量的反应热;
(3)(4)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焓变符号中的“+”和“-”代表吸热和放热,化学反应的焓变和物质的量相对应。
【详解】(1)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反应热计算得到生成1mol二氧化硫气体的焓变,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生成1molSO2的反应放出的热量=9.36kJ×32=299.52 kJ;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量的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H=﹣299.52 kJ•mol﹣1;
(2)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反应热计算得到1mol丁烷完全燃烧的焓变,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500kJ,则1mol丁烷(58g)完全燃烧时放热2900 kJ,由此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C4H10(g)+13/2O2(g)=4CO2(g)+5H2O(l) △H=﹣2900 kJ•mol﹣1;
(3)1molC与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 CO和1mol H2,吸收131.5kJ的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C(s)+H2O(g)=CO(g)+H2(g)△H=+131.5kJ•mol-1;
(2)3molNO2气体溶于水生成HNO3和NO气体,放出138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3NO2(g)+H2O(l)=2HNO3(aq)+NO(g)△H=-138kJ•mol-1。
14.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
①____________;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
(2)灼烧海带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
(3)提取碘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
A .酒精 B .四氯化碳
C .甘油 D .醋酸
【答案】(1). 过滤; (2). 2I-+Cl2=I2+2Cl-; (3). 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 (4). B
【解析】
【分析】(1)分离固体和液体用过滤,利用溶解性的差异来分析。②中Cl2将I-氧化成I2;
(2)灼烧固体用到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
(3)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
【详解】(1)过滤适用于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根据流程可知,分离固体海带灰和液体碘离子的溶液用过滤。②中的反应是Cl2将I-氧化成I2的反应,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
(1)灼烧海带的仪器是坩埚、用于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放置坩埚的仪器是泥三角、三脚架;
(3)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故可用四氯化碳或苯等,酒精、醋酸、甘油等和水是互溶的,不能选择。答案选B。
15.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1). 环形玻璃搅拌棒 (2).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 偏小 (4). 不相等 (5). 相等 (6). 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7). 偏小
【解析】(1)由于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搅拌,所以还缺少环形玻璃棒。
(2)由于该实验要尽可能的减少热量的损失,所以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的。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会导致热量的损失,所以所得中和热数值偏低。
(4)如果改变酸或碱的用量,则反应中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是变化的,因此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是变化的。但由于中和热是在一定条件下,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因此所求中和热数值是不变的。
(5)由于氨水是弱碱,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而电离是吸热的,所以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偏小。
16.通过石油裂解可以获得乙烯,再以乙烯为原料还可以合成很多的化工产品,试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已知:有机物D是一种有水果香味的油状液体。
(1)有机物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决定有机物A、C的化学特性的原子团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示反应②、③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反应类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乙醛 (2). CH3CHO (3). 羟基、羧基
(4).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5). 酯化反应
(6). nCH2=CH2 (7). 加聚反应
【解析】
【分析】C2H4发生加聚反应得到聚乙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A为CH3CH2OH,乙醇在Cu或Ag作催化剂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H3CHO,B为CH3CHO,CH3CHO可进一步氧化物CH3COOH,C为CH3COOH,CH3CH2OH和CH3COOH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生成CH3COOCH2CH3,则D为CH3COOCH2CH3,据此解答。
【详解】(1)通过以上分析知,B为CH3CHO,名称为乙醛,A、C的原子团分别为羟基、羧基;
(2)②为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发生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③为乙烯的加聚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17.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 H2(g)+O2(g)=H2O(l) ΔH =―285kJ/mol
② H2(g)+O2(g)=H2O(g) ΔH =―241.8kJ/mol
③ C(s)+O2(g)=CO(g) ΔH =―110.4 kJ/mol
④ C(s)+ O2(g)=CO2(g) ΔH =―393.5 kJ/mol
回答下列各问: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
(2)C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设想。有人根据液态CO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设想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少大气中的CO2。为使CO2液化,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
a 减压、升温 b 增压、降温
c 减压、降温 d 增压、升温
【答案】(1). ①②③④; (2). 393.5 kJ/mol; (3). 1425 kJ (4). CO(g)+O2(g)=CO2(g) ΔH =―283.1kJ/mol; (5). b
【解析】
【分析】(1)放热反应的ΔH<0;
(2)燃烧热: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3)根据物质的量倍数关系计算放出的热量;
(4)由盖斯定律计算;
(5)加压降温可减小分子之间间隔,使二氧化碳由气体变为液体。
【详解】(1)放热反应的ΔH<0,故①②③④都是放热反应;
(2)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则反应④中C完全燃烧,C的燃烧热为393.5 kJ/mol;
(3)燃烧10g H2即5mol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kJ5=1425 kJ;
(4)由③C(s)+O2(g)=CO(g) ΔH =―110.4 kJ/mol,④C(s)+ O2(g)=CO2(g) ΔH =―393.5 kJ/mol,④-③可得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 ΔH =―283.1kJ/mol;
(5)由物质的三态变化可知,在大气条件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在温度低于31.2℃时,加压可使CO2变为液态,即加压降温可减小分子之间的间隔,使二氧化碳由气体变为液体,则可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答案选b。
18.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的Al和Fe2O3的混合物进行铝热反应,并探究熔落物的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1)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铝热反应时,内层纸漏斗底部剪一小孔用水润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Ⅱ.已知:Al、Fe的熔、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Fe
熔点(℃)
660
1 535
沸点(℃)
2 467
2 750
(1)某同学猜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熔落物是铁铝合金。理由: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所以铁和铝能形成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熔落物中含有金属铝: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加少量KClO3,插上Mg条并将其点燃; (2). 使熔融物易于落下且防止纸漏斗着火; (3). Fe2O3+2Al 2Fe+Al2O3; (4). 合理 (5). 取适量冷却后的块状熔融物置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有气体产生,则含有铝。
【解析】
【分析】Ⅰ.(1)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方法为:加少量KClO3,插上Mg条并将其点燃;
(2)为防止纸漏斗着火,可将纸漏斗用水湿润;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
Ⅱ. (1)由金属铝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氢气而金属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可分析。
【详解】Ⅰ.(1)为使反应顺利进行,可加入氯酸钾,为助燃剂,点燃镁时反应可发生,镁为引燃剂,所以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加少量KClO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
(2)铝热反应温度很高,为防止纸漏斗着火,可将纸漏斗用水湿润;
(3)Fe2O3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2Al 2Fe+Al2O3;
Ⅱ.(1)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此时液态的铁和铝熔合形成铁铝合金。金属铝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氢气而金属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证明上述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操作方法为:取适量冷却后的块状熔融物置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为:有气体产生。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刘欣
可能用到的原子相对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S:32 Mg:24 Al:27 Cl:35.5 Fe:56 Cu:64 Br:80 Ag:108 I:127 Ba:137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择项,各2分,共12分)
1. 中国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实验室中的操作类似“海水晒盐”原理的是( )
A. 蒸馏 B. 蒸发
C. 过滤 D. 搅拌
【答案】B
【解析】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蒸发是指将溶液中的溶剂通过升温的方式让溶剂脱离溶质的过程;实验室中的“蒸发”操作是利用水受热易挥发,其中的溶质因溶剂减少而析出的过程,这与海水晒盐的原理是相似的。答案选B。
2.我国古代的湿法冶金术是世界闻名的,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应用湿法冶金的金属是( )
A. 铁 B. 铜 C. 银 D. 汞
【答案】B
【解析】
【分析】湿法冶金以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冶炼金属,根据金属活泼性分析。
【详解】铁是较活泼金属,应用高温冶炼;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冶炼铜;银、汞是不活泼金属,用热分解法冶炼。
本题选B。
3.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中属于绿色化学的是( )
A. 处理废弃物 B. 治理污染点 C. 减少有毒物 D. 杜绝污染物
【答案】D
【解析】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化学品和过程的设计叫做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符合之一理念的是杜绝污染物,选项D正确。答案选D。
4. 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 碳和二氧化碳 B. 1mol碳和3mol碳
C. 3mol乙炔(C2H2)和1mol苯 D. 淀粉和纤维素
【答案】B
【解析】燃烧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因为要求燃烧热相等,只能是同种物质,即选项B正确。答案选B。
5.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8H18(l)+O2(g)= 8CO2(g)+9H2O(g);ΔH = -48.40kJ/mol
B. C8H18(l)+O2(g)= 8CO2(g)+9H2O(l);ΔH = -5518kJ/mol
C. C8H18(l)+O2(g)= 8CO2(g)+9H2O(l);ΔH = +5518kJ/mol
D. C8H18(l)+O2(g)= 8CO2(g)+9H2O(l);ΔH = -48.40kJ/mol
【答案】B
【解析】由25℃,101kPa下,1 g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的热量,则1 mol C8H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48.40 kJ×114=5518 kJ。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8H8(l)+12.5O2(g)=8CO2(g)+9H2O(l)△H=-5518 kJ/mol,答案选B。
6. 分析下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A(g)+ B(g)=2C(g)△H=a(a>0)
B. 2A(g)+ B(g)=2C(g)△H=a(a<0)
C. 2A + B=2 C△H=a(a<0)
D. 2C=2A +B△H=a(a>0)
【答案】B
【解析】由图象知,2A+B的能量大于2C的能量,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守恒,如果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2A(g)+B(g)=2C(g)时该反应放出能量,△H=a<0;如果C为反应物,A、B为生成物,2C(g)=2A(g)+B(g)时该反应吸收能量,△H=a>0.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图象中物质是气体,所以要标注物质聚集状态,才能标注反应热;综上所述分析得到。答案选B。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择项;若有两个正确选项时,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多选、错选得零分;每小题4分,共24分)
7.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 1/2O2(g) SO3(g) ΔH=―98.32kJ/mo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A. 196.64kJ B. 小于98.32kJ
C. 小于196.64kJ D. 大于196.64kJ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生成1molSO3时放出的热量,利用极限法计算出2mol SO2和1molO2反应生成SO3的物质的量,计算放出的热量,由于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按极限法计算放出的热量。
【详解】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O2(g)+O2(g) SO3(g)△H=-98.32kJ/mol的含义,可知SO2和O2反应生成1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98.32kJ,所以生成2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由于是可逆反应,2mol SO2和1molO2不能完全反应,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
答案选C。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指反应放出的热量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只表示物质的量,还表示分子的个数
C. 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的
D.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
【答案】AB
【解析】A.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均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故A错误;
B.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可以为分数,故B错误;
C. 燃烧是剧烈发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的,故C正确;
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故D正确;
答案选AB。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
B. 煤的干馏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通过干馏可以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产品
C. 煤里主要含有碳及少量的其他元素,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答案】B
【解析】A、煤的气化是指将煤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从而转化为气体燃料,燃烧充分,并除去S元素,煤的液化是指将煤与H2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液体燃料(直接)或利用煤产生的H2和CO通过化学合成产生液体燃料或其他液体化工产品(间接)的过程,从而充分燃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A正确;
B、煤的干馏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煤加强热分解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产品的过程,是化学变化,B错误;
C、煤里主要含有碳及少量的其他元素如S元素,燃烧时S转化为SO2,导致酸雨的形成,C正确;
D、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D正确。正确答案为B。
10.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下列制氢的方法中,最节能的是( )
A. 电解水制气:2H2O2H2↑+O2↑
B. 高温使水分解制气:2H2O2H2↑+O2↑
C. 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气:2H2O2H2↑+O2↑
D. 天然气制气:CH4+H2OCO+3H2
【答案】C
【解析】A. 电解水制气:2H2O2H2↑+O2↑,需要消耗电能,故A不符合题意;B. 高温使水分解制气:2H2O2H2↑+O2↑,需要消耗热能,故B不符合题意;C. 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气:2H2O2H2↑+O2↑, 需要消耗太阳能,属于节约能源,故C符合题意;D. 天然气制气:CH4+H2OCO+3H2需要消耗热能,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C。
11.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成熟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关于海水制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干海带海带灰悬浊液滤液碘水I2的CCl4溶液I2
A. 实验室在蒸发皿中灼烧干海带,并且用玻璃棒搅拌
B. 含I-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后,碘元素发生还原反应
C. 在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D. 碘水加入CCl4得到I2的CCl4溶液,该操作为“萃取”
【答案】CD
【解析】
【分析】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双氧水后,碘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单质。再用四氯化碳萃取,最后蒸馏分离得到碘单质。
【详解】A.固体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故A错误;
B.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双氧水后,碘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是碘单质的特性,若在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故C正确;
D.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的,可以转移到四氯化碳中,过程为萃取,故D正确;
答案选CD。
12.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kJ·mol—1、P—O bkJ·mol—1、P=O ckJ·mol—1、O=O dkJ·mol—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
A. (6a+5d-4c-12b)kJ·mol—1
B. (4c+12b-6a-5d)kJ·mol—1
C. (4c+12b-4a-5d)kJ·mol—1
D. (4a+5d-4c-12b)kJ·mol—1
【答案】A
【解析】反应热等于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的差值,由图可以看出:P4中有6mol的P-P,5mol的O2中含有5molO=O,1mol的P4O10中含有4mol的P=O,12mol的P-O,所以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热△H=(6a+5d-4c-12b)kJ·mol-1。答案选A。
三、填空题:(共64分)
13.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25℃ 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__________
(2)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00kJ,写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1mol C与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 CO和1mol H2,吸热131.5kJ: _______ 。
(4)3 molNO2气体溶于水生成HNO3和NO气体,放出138kJ热量__________
【答案】(1). S(s)+O2(g)=SO2(g)△H=﹣299.52 kJ•mol﹣1; (2). C4H10(g)+13/2O2(g)=4CO2(g)+5H2O(l) △H=﹣2900 kJ•mol﹣1; (3). C(s)+H2O(g)=CO(g)+H2(g)△H=+131.5kJ•mol-1; (4). 3NO2(g)+H2O(l)=2HNO3(aq)+NO(g)△H=-138kJ•mol-1
【解析】
【分析】(1)(2)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反应热计算得到生成1mol二氧化硫气体的焓变和1mol丁烷完全燃烧的焓变,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量的反应热;
(3)(4)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焓变符号中的“+”和“-”代表吸热和放热,化学反应的焓变和物质的量相对应。
【详解】(1)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反应热计算得到生成1mol二氧化硫气体的焓变,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生成1molSO2的反应放出的热量=9.36kJ×32=299.52 kJ;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量的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H=﹣299.52 kJ•mol﹣1;
(2)质量换算物质的量结合反应热计算得到1mol丁烷完全燃烧的焓变,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500kJ,则1mol丁烷(58g)完全燃烧时放热2900 kJ,由此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C4H10(g)+13/2O2(g)=4CO2(g)+5H2O(l) △H=﹣2900 kJ•mol﹣1;
(3)1molC与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 CO和1mol H2,吸收131.5kJ的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C(s)+H2O(g)=CO(g)+H2(g)△H=+131.5kJ•mol-1;
(2)3molNO2气体溶于水生成HNO3和NO气体,放出138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3NO2(g)+H2O(l)=2HNO3(aq)+NO(g)△H=-138kJ•mol-1。
14.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
①____________;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
(2)灼烧海带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
(3)提取碘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
A .酒精 B .四氯化碳
C .甘油 D .醋酸
【答案】(1). 过滤; (2). 2I-+Cl2=I2+2Cl-; (3). 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 (4). B
【解析】
【分析】(1)分离固体和液体用过滤,利用溶解性的差异来分析。②中Cl2将I-氧化成I2;
(2)灼烧固体用到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
(3)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
【详解】(1)过滤适用于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根据流程可知,分离固体海带灰和液体碘离子的溶液用过滤。②中的反应是Cl2将I-氧化成I2的反应,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
(1)灼烧海带的仪器是坩埚、用于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放置坩埚的仪器是泥三角、三脚架;
(3)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故可用四氯化碳或苯等,酒精、醋酸、甘油等和水是互溶的,不能选择。答案选B。
15.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1). 环形玻璃搅拌棒 (2).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 偏小 (4). 不相等 (5). 相等 (6). 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7). 偏小
【解析】(1)由于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搅拌,所以还缺少环形玻璃棒。
(2)由于该实验要尽可能的减少热量的损失,所以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的。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会导致热量的损失,所以所得中和热数值偏低。
(4)如果改变酸或碱的用量,则反应中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是变化的,因此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是变化的。但由于中和热是在一定条件下,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因此所求中和热数值是不变的。
(5)由于氨水是弱碱,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而电离是吸热的,所以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偏小。
16.通过石油裂解可以获得乙烯,再以乙烯为原料还可以合成很多的化工产品,试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已知:有机物D是一种有水果香味的油状液体。
(1)有机物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决定有机物A、C的化学特性的原子团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示反应②、③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反应类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乙醛 (2). CH3CHO (3). 羟基、羧基
(4).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5). 酯化反应
(6). nCH2=CH2 (7). 加聚反应
【解析】
【分析】C2H4发生加聚反应得到聚乙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A为CH3CH2OH,乙醇在Cu或Ag作催化剂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H3CHO,B为CH3CHO,CH3CHO可进一步氧化物CH3COOH,C为CH3COOH,CH3CH2OH和CH3COOH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生成CH3COOCH2CH3,则D为CH3COOCH2CH3,据此解答。
【详解】(1)通过以上分析知,B为CH3CHO,名称为乙醛,A、C的原子团分别为羟基、羧基;
(2)②为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发生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③为乙烯的加聚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17.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 H2(g)+O2(g)=H2O(l) ΔH =―285kJ/mol
② H2(g)+O2(g)=H2O(g) ΔH =―241.8kJ/mol
③ C(s)+O2(g)=CO(g) ΔH =―110.4 kJ/mol
④ C(s)+ O2(g)=CO2(g) ΔH =―393.5 kJ/mol
回答下列各问: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
(2)C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设想。有人根据液态CO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设想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少大气中的CO2。为使CO2液化,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
a 减压、升温 b 增压、降温
c 减压、降温 d 增压、升温
【答案】(1). ①②③④; (2). 393.5 kJ/mol; (3). 1425 kJ (4). CO(g)+O2(g)=CO2(g) ΔH =―283.1kJ/mol; (5). b
【解析】
【分析】(1)放热反应的ΔH<0;
(2)燃烧热: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3)根据物质的量倍数关系计算放出的热量;
(4)由盖斯定律计算;
(5)加压降温可减小分子之间间隔,使二氧化碳由气体变为液体。
【详解】(1)放热反应的ΔH<0,故①②③④都是放热反应;
(2)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则反应④中C完全燃烧,C的燃烧热为393.5 kJ/mol;
(3)燃烧10g H2即5mol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kJ5=1425 kJ;
(4)由③C(s)+O2(g)=CO(g) ΔH =―110.4 kJ/mol,④C(s)+ O2(g)=CO2(g) ΔH =―393.5 kJ/mol,④-③可得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 ΔH =―283.1kJ/mol;
(5)由物质的三态变化可知,在大气条件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在温度低于31.2℃时,加压可使CO2变为液态,即加压降温可减小分子之间的间隔,使二氧化碳由气体变为液体,则可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答案选b。
18.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的Al和Fe2O3的混合物进行铝热反应,并探究熔落物的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1)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铝热反应时,内层纸漏斗底部剪一小孔用水润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Ⅱ.已知:Al、Fe的熔、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Fe
熔点(℃)
660
1 535
沸点(℃)
2 467
2 750
(1)某同学猜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熔落物是铁铝合金。理由: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所以铁和铝能形成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熔落物中含有金属铝: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加少量KClO3,插上Mg条并将其点燃; (2). 使熔融物易于落下且防止纸漏斗着火; (3). Fe2O3+2Al 2Fe+Al2O3; (4). 合理 (5). 取适量冷却后的块状熔融物置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有气体产生,则含有铝。
【解析】
【分析】Ⅰ.(1)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方法为:加少量KClO3,插上Mg条并将其点燃;
(2)为防止纸漏斗着火,可将纸漏斗用水湿润;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
Ⅱ. (1)由金属铝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氢气而金属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可分析。
【详解】Ⅰ.(1)为使反应顺利进行,可加入氯酸钾,为助燃剂,点燃镁时反应可发生,镁为引燃剂,所以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加少量KClO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
(2)铝热反应温度很高,为防止纸漏斗着火,可将纸漏斗用水湿润;
(3)Fe2O3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2Al 2Fe+Al2O3;
Ⅱ.(1)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此时液态的铁和铝熔合形成铁铝合金。金属铝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氢气而金属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证明上述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操作方法为:取适量冷却后的块状熔融物置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为:有气体产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