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品同步练习题
展开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 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 在校园内植树可以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 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2.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度大,这是因为( )
A. 屋子里有回声,旷野里没有回声 B. 屋里声音会被反射,旷野里声音不会被反射
C. 屋子比较安静,旷野里比较喧闹 D. 屋子里的回声加强了原声,旷野里回声不能加强原声
3.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打鼓时,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的跳动,说明发声体在不停的振动
B.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贝多芬双耳失聪后,用棍子顶在琴盖上聆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D.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4.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 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 不振动的物体也有可能发声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们能听见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B. 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 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 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 )
A. 30m远 B. 17m远 C. 约1.655m远 D. 无法知道
7.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8.火车钻山洞时,车轮在钢轨上滚动的声音跟火车在洞外行驶相比 ( )
A. 声音轻了 B. 声音响了 C. 声音没有变化 D. 声音消失了
9.我国的宇航员将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
A. 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C. 太空中噪声太大 D. 声音不能在地面上传播
10.对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能听到掌声
B. 声音能靠固体和气体传播而不能靠液体传播
C.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米/秒
D. 巡道员一般是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
二、多选题(共3题;共9分)
11.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
A. 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B. 固体比较坚硬,振动强烈
C. 固体传播声音速度快 D. 固体传播振动均匀
1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 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3.关于双耳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音的大小
B.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音的远近
C.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准确判定声音传来的方向
D. 声音从人的正前方或正后方传来时,人耳不易分辨清楚
三、填空题(共5题;共11分)
14.如图,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8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
15.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________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16.如图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此现象说________,塑料球的作用是________.
17.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Hz,人耳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次。
18.有一根长为L的钢管,当在一端打击一下时,某人在它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时间间隔为△t。先听到的那次响声是从________传来的;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气 , 则声音在钢中的速度v钢=________。
四、计算题(共3题;共15分)
19.百米赛跑,如果裁判员听到枪声之后再计时,他测的成绩会比实际的差了多少?
20.夏季雷雨前,经常是电闪雷鸣,在一次闪电过后约2s才能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你约多少m?
对此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
21.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取一长664米的钢轨,在其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响声是由钢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记录指出两次响声相隔的时间是1、87秒。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32米/秒,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五、解答题(共2题;共10分)
22.某人因为剧烈爆炸声而导致耳聋(鼓膜破裂),假如你是医生,你将考虑从哪些途径对他进行治疗?
23.人们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发现飞行中的蝴蝶,这是为什么?结合下列图表所给的信息简要回答问题.
人和一些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
人和一些动物“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六、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1分)
2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
25.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用丝线吊着一个乒乓球接触敲响了的音叉时所发生的现象。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3)加大力度敲打音叉,会看到________的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七、综合题(共2题;共9分)
26.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________.
(2)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________.
(3)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________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________有关.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
27.如表所示: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请同学们观察表格回答以下问题: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
(2)在长为8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________?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________?(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 D
3.【答案】 D
4.【答案】 C
5.【答案】C
6.【答案】 C
7.【答案】 C
8.【答案】 B
9.【答案】 B
10.【答案】 D
二、多选题
11.【答案】AC
12.【答案】B,C,D
13.【答案】 C,D
三、填空题
14.【答案】 固体可以传声
;阻止了棉线的振动,阻止了声音的传播
15.【答案】固体(或金属)
16.【答案】塑料球被弹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
17.【答案】6;不能;200
18.【答案】钢管;L⋅v气L−v气Δt
四、计算题
19.【答案】解: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百米赛跑如果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和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之差,即声音传播100米需要的时间:
t=sv=100m340m/s=0.29s 。
所测的成绩会比实际时间少0.29s。
20.【答案】 解:因为v= st ,
所以,闪电发生处的距离s=vt=340m/s×2s=680m,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提出的物理问题:雷声是怎样产生的?
故答案为:680m;雷声是怎样产生的?
21.【答案】解:因为声音在空气和钢轨中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在其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
根据两次响声相隔的时间是1、87秒,利用 t=sv 列式得:
sv空气−sv钢轨=1.87s
即 664m332m/s−664mv钢轨=1.87s
解得: v钢轨≈5100m/s 。
五、解答题
22.【答案】 答:通过骨传导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
23.【答案】答: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由表中数据可知,苍蝇飞行时的每秒振翅频率300~5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的每秒振翅频率5~6Hz,低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们能发觉苍蝇的飞行,而不能发觉蝴蝶的飞行.
六、实验探究题
24.【答案】 (1)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变小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5.【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
(3)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七、综合题
26.【答案】(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340m/s和346m/s;即表明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346m/s和1497m/s;即表明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温度;种类;快
27.【答案】(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气体中的声速最小、液体次之,固体中最大;声速与温度有关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 人或动物
频率f/Hz
动物
频率f/Hz
蝴蝶
5~6
狗
452~1 800
人
85~1 100
苍蝇
300~500
人或动物
频率f/Hz
动物
频率f/Hz
猫
60~65 000
狗
15~50 000
人
20~20 000
海豚
150~150 000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059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综合训练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教版初中物理竞赛训练试题: 这是一份上教版初中物理竞赛训练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做出如下判断,AB两汽车同时从甲地驶往乙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品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