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四下 教案
- 四下《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十万个为什么》导读课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说新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认识“锄”“剥”等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3.通过朗读并结合想象理解、拓展联读、补充资料等方式,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体会词人对和谐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爱民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想象理解、拓展联读、补充资料等方式,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体会词人对和谐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爱民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比读——初感词韵
1.谈话导入,揭示词题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
2.比读诗词,发现异同
朗读要求: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对比思考:同是写乡村风景,这首词和前二首诗有什么异同?
(1)指名朗读,关注字音、节奏。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发现相机点评并补充长短句、词牌名、上下阕、押韵等相关知识。
3.反复诵读,初感词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感受词的节奏美。
(2)展示交流读、拍手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二、研读——渐悟词情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如此。
1.读出画面,描绘“村居”
读着读着,你肯定看到很多乡村生活的画面,老师想把这幅村居画描绘出来,谁来说说画上应该画哪些景物?
预设:茅屋、小溪、青草、一对白发夫妻、大儿、中儿、小儿、一块豆田、几只鸡、一片长满莲蓬的荷塘……
2.读出情感,喜爱“村居”
读着读着,你一定也感受到词人对乡村生活的情感,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这种情感,你会用哪个字?(喜)
3.小组合作,探究“喜”因
那词人喜欢乡村的什么呢?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诗人喜爱“村居”的原因,并在交流反馈中理解词意。
(1)一“喜”:少有所乐。
预设:词人最喜欢的是翁媪家淘气的小儿子,他正趴在溪头的草丛里,从刚摘的莲蓬里剥莲子吃。(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讨论: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小儿?
②回忆联读:请回顾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感受儿童的自由快乐。
③小结:捉蝴蝶、采白莲、放风筝、斗蟋蟀……这些都是儿童的快乐,词人最喜欢的也
正是这种少有所乐。(板书:少有所乐)
(2)二“喜”:壮有所为。
预设:词人喜欢的还有大儿和中儿。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①追问:农民干农活是很正常的事,为何这么正常的事也能让辛弃疾这么喜欢呢?
②补充朝代背景、影视资料并展开思辨:
辛弃疾的家乡山东被金人占领,那里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人起兵反抗,辛弃疾当年也是起义人员之一。
③小结:原来,这里的青壮年不用去外地打工,也不用去参军打仗。能在自己家乡劳作,也是很难得的幸福,这真是壮有所为啊。
(板书:壮有所为)
(3)三“喜”:居有所安。
预设:词人喜欢的还有乡村的居住环境。我仿佛看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地流着,溪边长满了碧青的小草,一座低矮的茅草屋依水而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出示课文插图:好一幅“村居美景图”呀,怎不叫人心生欢喜呢?齐读这句词。
②拓展联读:茅屋、小溪都是非常典型的山村景物,历代文人墨客也很喜欢把它们写入诗词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屋在瀑泉西,茅檐下有溪。——唐·王建《山居》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唐·裴度《溪居》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宋·苏轼《山村五绝》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明·王守仁《龙潭夜坐(滁州作)》
……
③讨论:读着这些诗句,你有什么感觉?
④小结:是的,茅屋、清溪这种意象往往给人带来宁静和美好的感觉。居住在这里,非常安心,这就是居有所安,看来作者喜欢的正是这居有所安。(板书:居有所安)
(4)四“喜”:老有所依。
预设:我觉得作者看到一对白发的老婆婆老伯伯正坐在茅屋前喝酒聊天,他们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让人沉醉,所以很喜欢。(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欣赏歌曲《声声慢》(吴语版),了解吴音的娇软动听。
②请杭州本地的同学用方言互相逗趣、互相夸奖,感受“相媚好”温馨幸福的氛围。
③思辨:吴音的确很好听,但辛弃疾是个山东大汉,这种吴侬软语他真的听得懂吗?他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呢?
④小结:是呀,他不一定听得懂吴音,但是这里的老年人可以安享晚年,饮酒逗乐、悠然自得的幸福他感觉到了,这种老有所依的生活是历代中国人的追求呀,怪不得连辛弃疾都要陶醉其中了。(板书:老有所依)
4.感悟词情,吟诵助兴
少有所乐、壮有所为、居有所安、老有所依,原来这就是辛弃疾所喜爱和向往的乡村生活呀。
(1)带着你的感悟读一读,感受词情美。
(2)跟着吟诵视频听一听,感受词韵美。
(3)借助节奏图谱吟一吟,感受词境美。
三、联读—深识词人
过渡:辛弃疾词中描绘的农村生活就在他闲居的地方,所向往的生活就在身边,他应该非常满意现状吧?(预设:学生意见不一。)
1.拓展读词,发现“忧愁”
那我们就去他的词作里一探究竟。(出示
辛弃疾同时期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这两首词里,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辛弃疾似乎很忧愁,而且做梦都在战场上杀敌。
2.制造冲突,引发思辨
(1)提出问题:辛弃疾对和谐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其做梦都在战场上杀敌的情怀是否存在矛盾?他忧愁的又是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索的资料和教师整理的资料,从辛弃疾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发表观点。
小结:是呀,在《清平乐·村居》里,作者对和谐幸福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正是他希望天下百姓尤其是被金人所占据的中原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心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里他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他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3.再识词人,升华主题
此刻,我们想象一下,当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看到如此安宁祥和、幸福和谐的乡村生活,当他提笔写下《清平乐·村居》时,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板书:国)
至此,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辛弃疾?
(预设:忧国忧民、爱民爱国、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4.布置作业,深识词人
理解文学作品时,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辛弃疾词风多变,现存其诗词600余首,他被称为“词中之龙”。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开启更多的奇妙文学之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