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475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47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486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490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496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4997/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5028/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287/0-173926857506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件PPT+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全册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一等奖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时间的脚印,被破坏,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小石子,新岩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孔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俗语)人生如天地之间,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朱自清《匆匆》
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踪迹( ) 腐蚀( ) 浑浊(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刨刮( ) 沟壑( )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1-4段)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5-29段)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30-31段)
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5-21段)
岩石保存了历史痕迹(22-29段)
阅读第6段: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
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阳光 霜雪 风 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水流 风沙雨水 海洋 冰河
地面上的生物地下的生物人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的厚度及层与层之间的顺序
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讨论: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岩石是通过什么方式记录下这些历史痕迹的?
【读第三部分】了解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总结:1、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2、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1-4段)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5-29段)
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
(30-31段)
10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12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14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16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
28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思考: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爬”字,拟人化,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砂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一个简单的“躺”字,将岩石人格化,形容了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也与上文平卧呼应。
为什么气候炎热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的?
为什么气候寒冷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黑色的?
为什么寒武纪前形成了很多铁矿?为什么石炭纪时期形成了很多煤矿?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不同?
探索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
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古生物的状况,以及上亿年的时间的“脚印”。
通过什么,我们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人生“脚印”呢?
努力、奋斗、成就、品格、正直、善良……
1.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核舟记/魏学洢公开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字词注音,称叫作,用使用,做这里指雕刻,句末语气词,课文翻译,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小石潭记/柳宗元一等奖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柳宗元名句,一词多义,副词大约,助动词能够,介词用,承接不译,表修饰,表承接,词类活用,下见小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灯笼/吴伯萧优秀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背景链接,导入新课,张灯结彩的喜庆,宫廷点缀的灯火,作者简介,字词注音,自主学习,词语解释,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