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血缘关系,品行才学,三省六部制,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政治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问题:被举荐者名不副实
问题:根据材料,为什么察举制下存在选拔人才名不副实的问题?
①地方官掌握举荐权,腐败不公
②地方大族名士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1、魏晋——九品中正制
(2)创立:曹魏时期 陈群(3)方式与标准
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 → 评定等级(九等)→ 朝廷依此授官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
材料: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①进步性:初期选拔大量人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局限性: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实质)。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存进之路。
如何革除九品中正制弊病?
不限门第,相对公平,择优录取。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①九品中正制弊端凸显;②庶族地主地位上升,要求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阅读教材40、41页并梳理:科举制是如何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1)公开、公平(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2)扩大统治基础;(3)提高官员文化素养;(4)加强中央集权;(5)选官制度成熟与完善。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以血缘、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
从世袭、推荐到考试,更加规范化、公正化
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形成三省
以品位较低官员为相,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图示三省六部的职责,说明其办事流程
唐初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皇 帝
材料一 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
问题: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有什么影响?
变化:设置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原因:三省制约,影响效率;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制约精神大减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因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多是粮食、布帛)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编户齐民田租、人头税、更赋
秦汉田租为定率田租,人头税按人头交纳
均田制:485年推行,政府把控制的土地按户分给农民,农民交纳租调并承担徭役。(贵族、官员享有免税特权)
[概念阐释]租调制均田制
租调制:始于魏晋,按户征收粮(租)和绢帛(调)。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户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徭役。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老免及身没则还田。——《魏书·食货志》
思考:租调制长期有效运行需要什么制度作为基础?
户籍制下,政府严格控制广大纳税农民均田制下,政府掌握大量土地收授于民
对农民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
国家掌握大面积荒闲土地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
以上材料,反应了唐朝前期赋税制度的何种变化?
唐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而实行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但是可以纳绢代役。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①安史之乱以来,户籍不实,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②官吏不廉,税收名目乱增;③征税范围小,税制不公,上户逃匿,下户负担沉重;④农民逃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锐降。
唐中期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确立: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杨炎)
材料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资治通鉴》卷226
课税原则:“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规定:户无分主户(原住户)、客户(外来户),以现居之地为准;人不分丁(成年男子)、中(即将成年男子),以贫富为差。商贾税三十分之一,与居者均役。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
1. 征收对象:不分主客农商
3.征收时间:夏、秋两季。
2.征收标准和项目:按人丁和资产缴户税(钱);按田亩缴地税(物)。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在两税法公布后,唐政府一年内向人民搜到钱三千余万贯,米麦一千六百余万石。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
赋税制度创新能够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物质保障
(两税法推行,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瀚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税额差距悬殊,没有统一标准。
官吏趁机中饱私囊,盘剥百姓
两税法并未贯彻执行,多次加征杂税。
隐患:①征税严重不合理。 ②人民负担逐渐加重,激化矛盾。
【小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人身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征税内容:从实物税到财产税
征税时间:从不定时到定时
1、下图反映了唐代前、后期入仕方式比重的变化。这说明唐朝
A.贵族的特权持续扩大 B.选官制度功能不断弱化C.阶层流动性逐渐增强 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背景图ppt课件,共26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三省六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亚文化圈,哪一部唐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立的背景,概念简释,唐初实行租庸调制,5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