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
展开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贴
一、选官变:天下英才入吾彀
二、官制变:三省六部制衡术
三、税制变: 两税敛赋人身松
四、变与新: 制度之妙代代传
回想前代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亦称为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是由朝廷任命的大小中正官到所负责的各个地区去主持人物品评,并按照一定的标注将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上报吏部,然后由吏部按照人物品级的状况,授予相应的职务。——《门阀士族政治与九品中正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征辟制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豪门名士操纵人才选拔③察举征辟制有很大弊端,无法保证人才质量
历史纵横-九品中正制的流变及影响
九品中正制,在其创立之处,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为门阀士族所把控,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①招揽大量人才②收归选官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成为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
晋代到南北朝都采用九品中正制,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咏史》(节选)魏晋·左思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登科后》唐代·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重点探究-九品中正制为何转向科举制?
材料一: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之举而不得。”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①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存在基础
②寒门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科举制-创新点何在
材料一:科举制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考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 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有察举转换而来,进士是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明经:主要考察经义书墨,进士:主要考察策论,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材料二:科举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邹一楠《浅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②选拔的标准从家世转向才能③选拔的原则从以往被世家大族把控转向自由报考,公平公正
①选官方式由传统的品评人物转向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重点探究-科举制的社会影响何在?
材料一:隋场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①将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回,加强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士族垄断官职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 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其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缓仲虽位极人臣,不由进上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③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④为统治者招揽大量人才,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
材料二:这种制度(科举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思考探究-科举制是一劳永逸了吗?
材料一: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畴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科举制度的推行,特别是八股取士,还带来了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创新是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①科举制选拔标准单一,压制了人才的个性发展②考试以经义文章为主,忽视实用,不利于科技发展③片面的应试禁锢思想,不能与时俱进。④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进一步造成社会思想僵化,文明落后⑤科举制给中国带来畸形的官本位思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以才能为标准,趋向公平公正2.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3.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4.选官基础 :统治基础日渐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回想前代的中央官制….
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意义
吏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工部
意义:①三省六部使得中央决策日趋合理,制度规范 ②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相互制约,监督,利于决策民主 ③行政与决策相分离,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2.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政事堂
材料一:唐代宰相议政的地方称为政事堂...唐王朝之所以要设立这样一个决策机构,是因为中书、门下分掌出令和封驳,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容易造成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或者互相依违,知错不改,都会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唐初开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形或了政事堂决策会议。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 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新唐书》
意义:个人施政转向集体施政,提高决策正确性与效率,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君臣制衡
材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持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教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教?”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材料一:三省长官虽为宰相,但其他官吏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通过给低品级官员授予宰相名号,扩大宰相任用范围,分割相权,增强皇权
2.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总结
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或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三省六部制意义:①三省六部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制度规范化②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相互制约,监督,利于决策民主③行政与决策相分离,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个人施政转向集体施政,提高决策正确性与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⑤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⑥通过扩大宰相任用范围,分割相权,增强皇权
权力制衡,君臣和谐制度规范,社会稳定
三、税制变:两税敛赋人身松
赋税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而强行征收的,同时也是古代民众的义务所在,分为税与役
税是古代王朝根据自己颁布的法律对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丁税:根据人口数量为基础的人头税。户税:以户口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要求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包括兵役,劳役,杂役等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租调制
回想前代的赋税制度….
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度
意义:整顿了东汉末年以来混乱的税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战乱频发,人口逃亡,北方税制何去何从…..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均田令
材料一:由于长期战乱,荒田多,如黄河附近有大牧场,可养十万匹马,因无人耕种之故也。于是到北魏太和九年(485年)时,开始实行均田制,其法为:男丁自16岁始,国家给露田40亩、倍田40亩,女丁由国家给露田20亩、倍田20亩。另,男丁可得桑田20亩,人死不必还政府,称“永业田”。则一夫一妇共可得田140亩。 ——全汉昇《中国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纳票2石,帛1匹..以后相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背景:人口逃亡,政府掌握 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①按照人口授予土地 ②以“一夫一妇”为 纳税单位进行征税, 成年男子承担徭役
意义:①无主荒地得到开垦 ②扩大了纳税范围, 增加国家税收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租庸调制
材料一:人年五十,免役收庸 ——《隋书·帝纪高祖下》
材料二:(唐初)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阅读史料想想初唐税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位21-59岁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调之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思考探究-以庸代役有何作用?
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有比较充分时间进行生产,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略为放松。
材料一:至唐朝承平目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微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阅读史料,中唐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①。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征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变化2: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户籍混乱,赋税无法正常征收
变化3:赋税制度混乱且特权阶级利用权力逃税,贫苦百姓赋税压力大,无力纳税
变化1:土地买卖兼并盛行,政府掌握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也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出现财政危机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了两税法
材料一: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征税
量出制入,根据国家每年所需要的经费来规定相应的科征收入的财政原则。早在汉代就有此种说法,唐代杨炎正式提出这个口号。
思考探究-两税法与前代税制的创新点何在?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改变了从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转向以财产为标准,减轻了人身控制
思考探究-唐朝的赋税制度变化说明了什么
赋税制度 - 上层建筑
人口与土地关系 - 经济基础
四、变与新:制度之妙代代传
1.制度之妙-当代意义
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 ——王小甫《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优秀的制度设计是国力强盛的关键
2.制度之妙-历史传承
3.制度之妙-世界影响
材料一:唐朝完善了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二:大化改新中颁布的班田制、租庸调制系模仿唐代的均田和租庸调制度而制定的。此后,日本又模仿唐律编成《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法典,模仿唐代官制设立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的地方行政制度,军事上仿唐代府兵制设五卫府。——张岂之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己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美)丁韪良《西学考略》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流民战乱无主荒地,人丁国有土地,国有土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梳理科举制度,赋税制度的变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方式,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唐朝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