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5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对比阅读复习课件第8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ppt,共23页。
    一、【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问最高尚的人了! 1.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能去云 (生气,发怒) (离开)2.翻译(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我要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3.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习方法,有谦虚的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者都很敬仰他。
    二、【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5.解释(1)吾日三省吾身  (2)传不习乎 (3)足食 (4)去食 (自我检查、反省)   (温习) (充足) (食物)7.翻译(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8.【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 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三、【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①敧(!!):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哪里,怎么。【乙】译文: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7.解释(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8.[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9.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10、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7、① 是 ② 这 ③ 8、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9、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欹器)的特点。10、 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四、【乙】王生好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注释】①或谓:有人说。②志:记。③何以:凭什么。④还:同“旋”,掉转身。⑤居:过了。⑥故:特地。⑦冀:希望。⑧盍:为什么。⑨迨:等到。⑩昭炯戒:展示明显的警戒。【译文】王生喜欢学习,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只要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原来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是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者最大忌讳,莫过于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让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两篇选文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共同观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乙】文“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两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学贵善思)。【甲】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乙】文“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五、【甲】曾子曰:“----传不习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乙】诸葛靓①在吴,于朝堂②大会,孙皓③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上闻之大说。【注释】①诸葛靓(jìng):字仲思,他父亲诸葛诞反司马氏,被司马昭杀害。他入吴国,任右将军、大司马。吴亡,逃匿不出。②朝堂:皇帝议政的地方。③孙皓:吴末君主。参考译文:诸葛靓在吴国时,一次朝堂大会上,孙皓问他:“你的字是仲思,思什么呢?”诸葛靓回答说:“在家里思尽孝,侍奉君主思尽忠,和朋友交往思诚实。也就是这些罢了!”皇上听了这些话感到很高兴。1.用“/”给断句,断两处。 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 2.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卿字仲思,为何所思? 3.甲乙两文都提到了“思”,请对这两个文段进行比较,找出“思”在内容上的异同点。1.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 2.(1)略 (2)你的字是仲思,思考什么呢? 4.相同点:与朋友交往要讲究诚信不同点:甲文:做事情要竭尽全力;知识要掌握牢固;学习和思考要相辅相成;思考当下的事情; 乙文:孝敬长辈,忠君报国
    六、【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注释】①质讷:朴实敦厚。②苦渴:苦于。【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要先读百遍。”说:“读书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是平日中的空闲时间。”10.解释(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2)性质讷而好学  好:11.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问题。其中,甲文第二章讲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第三章讲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则讲述要充分利用 学习。10.(1)以……为快乐;(2)喜爱。 11.(1)在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2)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12. 兴趣 时间
    七、【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子曰:“温故---可以为师矣。子曰:“贤哉,---贤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夏曰:“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乙】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③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④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字子贡。文中“赐”是子贡自称,相当于“我”。③终业:完成学业。④奚:为什么(译文)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您,您(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1、意思不同的一项(   )A.说:简子不说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者:赐譬渴者之饮江海/晓之者亦舍然大喜C.以:赐则奚足以识之/可以为师矣 D.之:赐譬渴者之饮江海/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翻译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3、断句,断两处。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4、甲、乙两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都用了A 修辞方法,孔子借“川(河流)”突出了B ,告诫弟子们要C ;子贡借“江海”表达了D 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1)C2.①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多思考当前的事。 ②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3.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4. 比喻 时光易逝 珍惜时间、自强不息 对老师的崇敬
    八.【甲】曾子曰:“吾日---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于我如浮云。”——《论语》【乙】夫君子之行,---将复何及!——《诫子书》1.解释(1)传不习乎( )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    (4)意与日去( )2.“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曲肱而枕之B.择其善者而从之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夫君子之行3.翻译。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①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②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③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④请你写出学习这两则文章的心得体会。1.老师传授的知识 胳膊 品德 意志,志向 2.D 3.略 21.①重视品德的修养; ②排比、比喻;③对比(或对偶);④心得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九、[甲](选自《论语十二章》节选)[乙]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选自《列子学射》)【乙】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学习射箭,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1.解释 ①学而时习之      ②不亦说乎 ③温故而知新      ④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翻译。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3.用“/”断句。 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4.乙文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列子主动采用了甲文中的哪些学习方法?(至少两种,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1)按时   (2)“说”同“悦”,愉快   (3)学过的知识   (4)射中2.(1)略。(2)所以,圣人不考察事物存亡的现状,而着重考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3.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4.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学习与思考要结合起来。
    十、【甲】《十二章》节选 【乙】交友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此皆当请于先生,听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①,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更问以审之,宜无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此须痛加检点而矫革②之,不可荏苒③渐习,自趋小人之域。如此,则虽有贤师长,亦无救拔④自家处矣。(选自《朱子家训》) 注释:①亵狎:轻佻玩忽。②矫革:矫正、革除。③荏苒:时间渐进,推移。④拔:挽救。【乙】交朋友尤其应谨慎选择,虽然都是同学,也不可以没有亲近或疏远的分别。这都应该请示老师,听老师的指导。大抵为人敦厚忠诚信实,能改正自己缺失的,就是有益的朋友。而那些善于逢迎,轻浮、骄慢、随便,引诱人做坏事的,就是有害的朋友。按照这些原则去推求,自然可把握五、七分,再去请示老师,加以辨别,就绝没有错了。只怕志趣低下平庸,不能克制自己去遵循善道,那么有益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会日渐疏远,有害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会日渐亲近,这都必须痛下决心检讨改正,千万不可蹉跎光阴,浸染恶习,日渐趋向小人的境地,到那种地步之时,即使有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可以补救自己的处境了。5.解词。(1)人不知而不愠 (2)思而不学则殆(3)博学而笃志(4)亦无救拔自家处矣6.翻译。(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7.请用“/”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甲】【乙】两文在交友方面都表达了哪些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5.(1)愠:生气,恼怒(2)殆:疑惑(3)笃:坚定(4)处:处境6.(1)略(2)凡是那些淳朴宽厚、忠诚诚信、能批评指正我的过失的人,是有益的朋友。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①要分辨我们所交的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②要亲近益友,远离损友:③要选取他人的优点进行学习。
    十一、【甲】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④绝编⑤,迨⑥能倍⑦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心。③既:已经。④下帷:典故。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⑤绝编:典故。指孔子读书用功,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⑥迨:等到。⑦倍:通“背”。 【乙】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9.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    (2)患记问不若人__________10.翻译(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1.用“/”断句,断两处。 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其 所 精 诵 乃 终 身 不 忘 也12.概括出【甲】【乙】两文中相同的学习方法。【答案】9.(1)生气、恼怒     (2)如10.(1)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2)吟咏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11.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其 所 精 诵 /乃 终 身 不 忘 也12.及时复习、善于思考
    十二 甲:(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节选自《宋史》) 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13.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            饭疏食饮水:动词,吃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逝者如斯夫:往,离去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              三军可夺帅也:改变14.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语段(二)中写赵普晚年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请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答案】13.D14.略16.示例:《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修身做人、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读之有很多好处。
    十三:[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好学》)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25.解释。 (1)饭疏食,饮水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6.翻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7.语段甲中有不少成语沿用至今,请写出两个来。28.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颜回身上都有哪些优秀品质。【答案】25.(1)吃 (2)以……为快乐26.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27.曲肱而枕 择善而从 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答出两个即可)28.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勤奋好学等。
    十四、【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市,人莫③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⑤而视之,去而顾⑥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⑦。”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⑧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三旦:三天。③莫:没有。④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⑤还:通假字,通“旋”,围绕,绕圈子。⑥顾:回头看。⑦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⑧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译文: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人们不了解这匹马,一直无人问津。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C.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D.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30.翻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1.“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32.语段【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案】29.B30.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31.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32.我们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取得直接经验。
    十五、【乙】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③里士人④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修苦读》)【注释】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lǘ)里:乡里、邻里。④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33.用“/”断句。(限划两处)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3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思而不学则殆(倦怠)C.及其稍长(等到)D.以荻画地(介词,用)3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及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A.相委而去 B.曲肱而枕之 C.温故而知新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7.【乙】两文给你带来哪些启发?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简要分析。【答案】33.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34.B35.D36.B37.从学习方法和勤学苦读两个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十六、【甲】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②,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③。”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然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④。”则再拜辞去也。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节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颜斶(chù):战国时齐国人,曾与齐宣王辩论。②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③丽都:雍容华贵。④自虞:自以为乐。译文:齐宣王接见颜斶,说:“诚心请您接受我为弟子。并且颜先生和我出游时,吃的必定是祭奠祖先的食物,出行必定有车乘坐,你的妻子和孩子都穿雍容华贵的衣服。”颜斶拒绝说:“璞玉生在山,制作就必须剖开,不是不宝贵了,但对于原始的璞来说不完整了。学士生长在偏僻乡野,推选出来做了官就有俸禄了,不是不尊贵了,而是形象和精神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完整了。我的心愿是回家,饭吃得晚权当像吃肉一样香甜,安稳地步行权当像坐车一样享受,没有罪状权当像富贵一样尊贵,用清净、贞洁、正直来使自己快乐。”便行再拜礼后离去。颜斶知足啊,回到真实自然的本性,这样终身不受辱。1.解释(1)传不习乎  传: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2.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甲】文中孔子和曾子在学习方面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4.【甲】【乙】两文中的孔子和颜斶二人对富贵所持的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两个语段做简要说明。【答案】1.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以……为乐。2.(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2)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3.①学习要及时复习;②要时刻反省自己;③“学与“思”要相结合;④兴趣对学习很重要;⑤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4.【甲】中的孔子认为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其乐无穷,但他对富贵不是绝对的排斥。他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只要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都是可以求取的。 【乙】中的颜斶坚持过自己清贫的生活,即使齐宣王邀他过富贵的生活,他也坚决推辞。他认为,只要出来做官,坐享富贵权利,就会破坏自己玉一样的形象品格。
    十七、【乙】曾子不受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②邑:国君封赏的土地。③修衣:添置衣服。(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42.请补写文中表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解释(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衣敝衣以耕( )(4)鲁君使人往致邑( )44.翻译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5.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要求他的弟子们能用“忠”“信”的标准来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塑造理想人格。B.孔子面对滚滚而逝的流水满怀感慨,感慨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幻太快。C.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D.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新发现,才“可以为师”。46.曾子在文段中体现的品质与《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符。【答案】42.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3.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穿;     派、派遣44.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45.C46.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十八、【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1.解释(1)不亦说乎   说: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 (4)长而异俗        异:2.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3.请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4.【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 同“悦”,愉快 疑惑 喜爱,爱好 不同 2.(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2)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3.示例:这句话包含了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擅长书法,我们多学习别人的优点,一定会获益匪浅。 4.【甲】文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论述学习。 【乙】文则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十九、【乙】季札①将使于晋②,带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徐君:徐国国君。④嗣君:继位的国君。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没有献上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1.翻译(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2.曾子认为与朋友相交要守信,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1.(1)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2)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2.示例:季子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因有出使的任务,当时虽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等他返回时,徐国国君已死了,便将宝剑给新王,新王却不接纳,季子便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
    二十、【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时读书就很勤奋,手不释卷。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1.解释(1)饭疏食 (2)三军可夺帅也 (3)及为相 (4)阖户启箧取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太祖常劝以读书B.学而不思则罔/曲肱而枕之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读之竟日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亦在其中矣3.断句。(断两处)既 薨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则 《论语》 二 十 篇 也4.翻译(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5.结合甲文内容说说,赵普熟读《论语》后,为什么可以做到“处决如流”?1.吃 改变 等到 打开 2.C 3.既 薨 ‖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 则 《论语》 二 十 篇 也 4.(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2)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像流水一样。 5.《论语》中的内容,涉及到学习、处事和个人修养,对赵普处理政事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所以他处理政事速度很快。
    二十一、【乙】欧阳弘,字任重,家寒素,少就塾,师友夜读书,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卜筑官桥之野,环堵萧然,仅风雨所。杨公造访之时,年八十有一,倚仗迎入,见其土块支床,敝席供卧,非人所堪﹐临别请教,弘曰“清心而已”。杨公辣然曰“谨领教。”后卒,杨公为之《记》(选自《康熙新安县志校注》)欧阳弘,字任重,家庭贫困,年轻时就去私塾读书,晚上老师和同学们读书时,他就在旁边借光诵读,从不间断,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他在官桥附近建了一座简陋的房子,四壁萧条,只能遮风挡雨。杨公拜访时,见弘年已八十一岁,用土块支床,破旧的草席供人躺下,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临别时请教,弘说“保持心灵的清净”。杨公恭敬地说“谨领教。”后来,弘去世后,杨公为他写了纪念文章。1.解释 ①曲肱而枕之    ②三军可夺帅也   2.翻译。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敝席供卧,非人所堪。3.杨公想引用或化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记》的题记,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提示:题记是在正文之前一段简练的文字,用来吸引读者,引导思考。1.胳膊;改变2.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②破旧的草席供人躺下,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由: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说明了志气的重要性。②文中的欧阳弘贫困潦倒,但是一直坚持读书,保持清心。体现了志气不可改变这一点。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复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复习ppt课件,共4页。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狼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狼复习课件ppt,共2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背景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文化常识,曾子杀彘,诚实守信,及笄jíjī,加冠弱冠,而立之年,垂髫总角,知命半百,不惑之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