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获奖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第二章:强调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身修养。
第三章:讲孔子一生学习和修身的过程,强调进德修业要循序渐进。
第四章:强调学习的关键是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
第六章:讲孔子赞扬颜回,强调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端正的态度,虚心向别人学习。
第十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一起来理一理,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修身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个人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个人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个人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个人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让思路更清晰,又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学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对于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对于新知与旧知的关系,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强调学习的关键是思考。
对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不断对知识进行巩固。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对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对于学与问的关系,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耻下问,只要他人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学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课时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核心素养“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积累常见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品味《论语》的语言,感受其魅力”“体会《论语》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资料链接】
孔子的仁学观念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
那么,孔子仁学的要义何在呢?
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三个层面,即仁之内涵、为仁之方、仁与礼之关系。
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涵含、孕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把“礼”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德行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身于世,也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使别人通达。“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于别人。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有表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设计/孙志敏)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优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79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2 《论语》十二章优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课时,教学准备,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获奖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79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获奖第二课时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设计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优秀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77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优秀第二课时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设计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