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检查预习,课堂活动,课堂达标,复习提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本文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朝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春秋》等古代文献。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一箪食(dān) 不逾矩(yú)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贤哉(zāi) 陋巷(xiàng) 好之者(hà) 曲肱而枕之(gōng) 四十而不惑(huò) 博学而笃志(dǔ)
【课堂活动】
任务一: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活动一: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用“ ”标出不理解的句子或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章意思,理解每一句的含义。
活动二:梳理重点知识
1.重点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划 )
(2)传不习乎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4)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
(5)择其善者而从之 (跟从,学习)
(6)曲肱而枕之 (胳膊)
(7)博学而笃志 (忠实,坚守)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一词多义
(1)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朋友)
(2)而
学而时习之 (并且,顺接连词)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转折连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给、替)
为
知之为知之 (是)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4)知
温故而知新 (理解,领悟)
不亦乐乎(愉快)
(5)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凭借。 今义:能够
(2)学而时习之
古义:温习,复习 今义:学习
(3)思而不学则殆
古义:疑惑 今义:几乎,差不多
(4)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5.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文言句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2)贤哉,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课堂达标】
1.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学而时习之
D. 曲肱而枕之
【答案】A
【解析】B C D三项中的“而”都表“承接”, A项的“而”表转折。
2.选出下列句子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可以/为师矣。
D.必有/我师/焉。
导析:C A项中的句子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项中的句子应为“学/而不思/则罔”;D项中的句子应为“必有/我师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答案:(1)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4.理解默写
(1)孔子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事,《论语》中表现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事,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学习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
(6)孔子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的语句是 , 。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5)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堂活动】
任务: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活动: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交流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说一说。
答案: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2.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答案:(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3.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5.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6.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堂达标】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切问而近思( )
(3)一日暴之( )
答案:(1)喜爱,爱好(2)恳切(3)晒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C项,“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答案】C
【解析】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附乙【译文】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武成》,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高深的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1《论语》十二章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学目标要求,导学重点难点,导学过程方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后练习,巩固提高,知识回顾,温故知新,拓展延伸,博闻强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主题与课时,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资源与建议,学习过程,检测环节,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