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鹦鹉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鹦鹉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精准掌握《鹦鹉》的旋律、节奏特点,清晰辨别乐曲中运用的乐器音色,如唢呐的嘹亮激昂、笙的悠扬婉转等,感受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了解《鹦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创作背景,知晓它在亚洲弦歌范畴内与动物主题相关作品的独特风格,拓宽音乐文化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储备。
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所塑造的鹦鹉形象,能够模仿鹦鹉的一些姿态、叫声,与音乐表达相呼应,增强艺术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对比、模仿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乐曲背后对动物的喜爱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寓意。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音乐片段赏析讨论、模仿表演竞赛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锻炼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对鹦鹉灵动、活泼形象的刻画,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与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感知力和对大自然生灵的敬畏之心。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营造温馨、包容、鼓励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鹦鹉》所展现出的鹦鹉的活泼俏皮,通过细致的音乐分析,让学生理解乐曲如何运用旋律、节奏、乐器等元素塑造生动的动物形象,领略亚洲弦歌独特魅力。
帮助学生熟悉乐曲中的主要乐器音色,能够准确辨别唢呐、笙等乐器在演奏中的表现,为进一步欣赏同类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助力八年级学生跨越文化与年龄局限,真切领悟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民俗风情、文化寓意,将自身对动物的情感与音乐表达深度融合,实现深度的音乐理解与感悟升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协调学生的不同观点与思路,确保小组讨论高效有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团队共同进步,尤其在情感共鸣达成与创意展现方面给予引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比较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鹦鹉》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包含不同演奏版本、现场音乐会画面)、唢呐、笙等乐器实物或高清图片、乐曲曲谱、鹦鹉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与动物保护相关的资料、小奖品(如音乐徽章、精美书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身着带有东南亚风情的服饰,如色彩鲜艳的纱笼裙,搭配一件绣有鸟类图案的短上衣,头戴一顶精致的花环,步伐轻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在亚洲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奇妙的生物,它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有着绚丽的羽毛,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大家猜猜它是谁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分享心中浮现的动物,激发学生对以动物为主题的音乐的兴趣。
教师播放一段展现亚洲热带雨林风光的视频,画面中有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溪流,各种珍稀鸟类在枝头嬉戏、飞翔,其中鹦鹉的画面尤为突出,背景音乐选用《鹦鹉》的欢快前奏片段,营造出热闹而灵动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是不是让你们陶醉其中?你们知道这首即将带领我们走进鹦鹉奇妙世界的乐曲是什么吗?”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鹦鹉》。
(二)乐曲及背景介绍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同学们,《鹦鹉》是一首极具地域特色的亚洲弦乐作品,它源自东南亚地区人们对鹦鹉的喜爱与赞美。在当地文化中,鹦鹉不仅是美丽、聪慧的象征,还常常出现在民间传说、故事里,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作曲家将鹦鹉的灵动、俏皮融入音符,创作出这首欢快的乐曲,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鹦鹉在枝头欢跳、鸣叫的场景。”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介绍亚洲弦歌中与动物主题相关作品的特点、分类,以及《鹦鹉》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乐曲诞生的文化土壤,为后续欣赏筑牢根基。同时,播放乐曲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速度、旋律走向,为深入欣赏做铺垫。
(三)初听乐曲
教师播放《鹦鹉》的完整音频,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动态的、以热带雨林为背景,几只鹦鹉在树枝间穿梭、嬉戏,它们时而梳理羽毛,时而欢快鸣叫,画面色彩斑斓、充满活力,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感受乐曲的欢快活泼、情感基调以及所描绘的鹦鹉场景。
听完乐曲后,教师轻轻走到学生中间,蹲下身子,轻声询问:“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被那种如鹦鹉般灵动的旋律所打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热带雨林,与鹦鹉一同玩耍?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初听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感受,教师认真倾听,用赞许的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四)分段聆听与分析
再次播放乐曲,按照乐曲结构,分段深入聆听。
第一段:鹦鹉初现
引导:“现在,让我们聚焦乐曲开篇那俏皮灵动的起调,聆听音乐是如何引出我们可爱的鹦鹉朋友。” 播放第一段,同时在屏幕上展示清晨的热带雨林,薄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只鹦鹉从巢穴中探出头来,小心翼翼地张望着周围,翅膀微微颤动。
讲解:“同学们,这段旋律起始便以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符引入,音域相对较窄,如同鹦鹉初醒时的轻声呢喃。听,这里的笙的音色,是不是像轻柔的晨风吹过,唤醒了鹦鹉?” 教师现场用笙吹奏一段相似旋律,示范音色特点,“大家注意听,这种悠扬的演奏方式是不是让乐曲宛如鹦鹉初绽的活力,带着一丝好奇与羞涩。感受一下这种宁静、灵动的意境。”
让学生再次聆听第一段,教师关注学生反应,对沉浸其中、面露沉醉之色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对不太理解的学生,轻轻走到身边,小声引导其关注乐器音色和旋律特点,比如:“你听,这笙的声音,是不是像微风吹动树叶,引起鹦鹉的注意?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专注于这声音,找到那种轻柔的感觉。”
第二段:欢腾雀跃
过渡:“随着乐曲的推进,鹦鹉彻底活跃起来,进入一段激情四溢的篇章,我们来看看音乐如何展现。” 播放第二段,画面切换至鹦鹉成群结队地在树枝上跳跃、飞舞,它们互相追逐,欢快地鸣叫,阳光洒满枝头,一切都充满生机。
讲解:“此时,旋律的节奏明显加快,音域大幅拓宽,音符的跳跃增多,如同鹦鹉欢快的舞步。大家注意听,唢呐嘹亮的音色加入,与笙相互呼应,是不是像鹦鹉们在热烈交流、尽情欢唱?” 教师用唢呐吹奏一段激昂片段,展示音色对比,“体会一下这种热烈、奔放的氛围,感受音乐中流淌的活力与喜悦。”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段与上一段的音乐变化,每组安排一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并记录小组成员观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小组解决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或困惑,如:“对比一下鹦鹉初现和欢腾雀跃,旋律的走向、乐器的运用有什么不同之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大家可以结合画面来思考。”
第三段:悠然自得
引导:“玩累了,鹦鹉们也需要休息,乐曲最后转入一段舒缓惬意的尾声,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份宁静与满足。” 播放第三段,画面聚焦在夕阳西下,鹦鹉们停歇在树枝上,梳理着羽毛,偶尔轻声鸣叫,周围的树林渐渐安静下来,余晖洒在它们身上,勾勒出美丽的轮廓。
讲解:“在这一段,旋律又变得缓慢柔和,音高起伏减小,仿佛是鹦鹉的慵懒叹息。笙的颤音、唢呐的滑音等技巧运用,让声音更具韵味,好似在诉说着一天的趣事。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份悠然的氛围,是不是能体会到音乐中那份对生活的享受?”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模仿鹦鹉的姿态,如展翅、梳理羽毛、点头等,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轻柔的拍手、深呼吸等方式为其伴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变化。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对于有些害羞的学生,给予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放下顾虑,参与其中,如:“别害怕,用你的行动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大家一起体会这份细腻的情感。”
(五)整体欣赏与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完整聆听乐曲,让学生在脑海中串联起三段的情感脉络,加深对乐曲的整体理解。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各乐器的配合、旋律的起伏转折,强化音乐感知。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轻声提醒:“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沉浸到这首欢快的乐曲中,想象自己就是那自由自在的鹦鹉,感受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感力量,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走进鹦鹉的世界……”
开展 “音乐感知小能手” 评选活动,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乐曲情感表达、音乐特点的问题,如 “乐曲中哪一段最能让你感受到鹦鹉的快乐,为什么?”“唢呐和笙在不同段落的配合给你带来怎样的听觉感受?” 邀请学生举手回答,对回答准确、见解独到的学生给予小奖品鼓励,如音乐徽章,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
(六)拓展与文化交流
教师播放其他与动物相关的亚洲弦乐作品片段,如《百鸟朝凤》,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不同作品如何用音乐诠释动物的多样魅力,拓展音乐视野。
开展 “动物与音乐的奇妙之旅” 主题交流活动,教师先分享自己对一些动物主题音乐作品与当地民俗、历史结合的深入理解,如某些音乐在祭祀、庆典中对动物象征意义的运用,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文化多元意识。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鹦鹉》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创作背景、亚洲弦歌文化内涵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团队协作以及对亚洲弦歌探索的热情,特别提及那些在理解音乐意境、创意表达上有闪光点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同时,也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如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鹦鹉》领略了亚洲弦歌中动物主题的魅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音乐去探寻更多民族文化的瑰宝,用心灵去感受它们的力量,更要以实际行动关爱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让我们成为动物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使者,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努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从导入环节的特色装扮与热情互动,到分段聆听时对学生个体感受的关注,再到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分享文化见解,以及课堂总结时的暖心鼓励,都致力于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滋养情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持续关注学生需求,让人文关怀在音乐课堂上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助力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河的呼唤(片段)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像花儿一样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音乐八年级下册☆樱花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歌教学,对比分析歌曲,拓展教学,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