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人音版(2024)巴蜀山歌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音版(2024)巴蜀山歌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巴蜀山歌》的旋律、节奏,熟练运用四川民歌的演唱技巧,如高腔、甩腔的独特韵味,以及方言歌词的精准发音,生动展现歌曲热烈奔放、诙谐幽默的风格特点,清晰辨别歌曲中特色民族乐器的音色,体会其对营造浓郁巴蜀风情的作用。
了解《巴蜀山歌》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熟悉四川民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提升音乐感知、分析与演唱表现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创编、表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创新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巴蜀山歌的艺术魅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合唱排练、情景短剧表演、对歌竞赛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锻炼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蕴含的巴蜀人民勤劳乐观、豪爽泼辣的性格,对家乡山水、民俗风情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营造开放、包容、鼓励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以饱满热情、地道的四川民歌演唱风格演绎《巴蜀山歌》,突出歌曲的地域特色与情感张力,让学生深切体会巴蜀人民的生活韵味。
深入剖析歌曲的音乐结构、旋律走向与歌词意境的完美融合,理解其作为巴蜀山歌经典之作的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跨越地域文化隔阂,领悟歌曲背后深厚的民俗风情,将对巴蜀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实现情感与艺术表达的无缝对接。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表演中,自然展现巴蜀人民的豪爽气质,协调音乐、表演、方言运用等多方面元素,打造生动鲜活的舞台呈现,彰显团队艺术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巴蜀山歌》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包含不同演唱版本、现场表演画面)、民族乐器(如川剧锣鼓、竹琴、唢呐等的实物或图片)、歌谱、巴蜀地区的风光图片、民俗资料(如川剧变脸、喷火,蜀绣,火锅文化等)、彩色手帕、折扇等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身着带有鲜明巴蜀特色服饰,如绣有川剧脸谱图案的上衣、蜀锦制作的围裙,步伐轻快、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在咱们广袤的中华大地,巴山蜀水可是独具魅力。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云雾缭绕的峨眉山、雄伟壮阔的都江堰,还有古色古香的宽窄巷子,街头巷尾满是热辣鲜香的火锅味,勤劳豪爽的巴蜀人民或在田间劳作,或围坐一起摆龙门阵,他们的生活该是怎样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分享心中浮现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巴蜀地区的好奇与向往。
教师播放一段展现巴蜀自然风光与民俗生活的视频,视频中有翠绿的竹海、奔腾的嘉陵江、热闹的茶馆,以及人们唱山歌、演川剧、跳摆手舞的场景,背景音乐选用《巴蜀山歌》的激昂前奏片段,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是不是让你们心驰神往?你们知道这首回荡在巴山蜀水间的豪迈歌曲是什么吗?”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巴蜀山歌》。
(二)歌曲及背景介绍
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声音讲述:“同学们,《巴蜀山歌》可是四川民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扎根于巴蜀大地,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生活的结晶。巴山蜀水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这里的人们用山歌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还有邻里间的情谊。这首歌曲融合了川剧、民间小调等多种元素,旋律高亢嘹亮,歌词质朴诙谐,带着浓浓的‘川味’,传唱至今,承载着无数巴蜀人的欢乐与回忆。”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民俗文化,如川剧的行当、唱腔,介绍四川民歌的分类、特点、演唱形式,以及《巴蜀山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歌曲诞生的土壤,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同时,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旋律走向,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三)初听歌曲
教师播放《巴蜀山歌》的完整音频,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动态的、以四川山区为背景,一群巴山农民头戴斗笠,身背竹篓,行走在蜿蜒山径上,他们时而驻足,对着山谷放声高歌,歌声在山间回荡,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山林,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光斑,画面色调明快而充满生机,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感受歌曲的热烈奔放、情感基调以及所描绘的巴蜀山野生活场景。
听完歌曲后,教师轻快地走到学生中间,兴奋地询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被那种豪迈的气势所感染,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巴山蜀水之间,与他们一同高歌?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初听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感受,教师认真倾听,用赞许的眼神、有力的点头等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四)分段聆听与学习
再次播放歌曲,按照歌曲结构,分段深入聆听。
第一段:激昂起调
引导:“现在,让我们聚焦歌曲开篇那气势如虹的起调,聆听音乐是如何描绘的。” 播放第一段,同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位老歌手站在山巅,迎着朝阳,深吸一口气,然后引吭高歌,歌声如洪钟般响彻山谷,周围的鸟儿被惊起,飞向蓝天的画面。
讲解:“同学们,这段旋律起始便以高腔起势,音域宽广,需要我们运用独特的发声技巧,像这样……” 教师示范高腔发声,口腔打开,气息下沉后猛地冲击声带,发出高亢且有穿透力的声音,“大家注意听,这种发声方式是不是让歌声一下就冲破云霄,仿佛能唤醒沉睡的大山?歌词简洁有力,充满豪情,描绘出巴山人民的勤劳与勇敢。感受一下这种雄浑、奔放的意境。”
让学生再次聆听第一段,教师关注学生反应,对沉浸其中、面露激动之色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对不太理解的学生,轻轻走到身边,小声引导其关注发声技巧和旋律特点,比如:“你听,这高腔的运用,是不是像大山在回应你的呼喊?你可以试着跟着老师的示范,张大嘴巴,把气息调整好,找到那种豪迈的感觉。”
第二段:诙谐逗趣
过渡:“随着歌曲的推进,情绪有了巧妙变化,进入一段诙谐逗趣的部分,我们来看看音乐如何展现。” 播放第二段,画面切换至田间劳作的休息间隙,几个年轻小伙和姑娘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用山歌互相调侃,歌声轻快活泼,伴随着阵阵笑声,旁边的溪水潺潺流淌,仿佛也在跟着欢笑。
讲解:“此时,旋律的节奏稍作放缓,音符跳跃灵动,更注重歌词的趣味性。大家注意唱到这些诙谐的词句时,要像讲笑话一样,语气轻松,突出方言的韵味。体会一下这种欢乐、融洽的氛围,感受巴蜀人民的乐观幽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段与上一段的音乐变化,每组安排一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并记录小组成员观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小组解决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或困惑,如:“对比一下激昂起调和诙谐逗趣,旋律的走向、演唱技巧有什么不同之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大家可以结合画面来思考。”
第三段:热烈收尾
引导:“歌曲最后迎来热烈的收尾,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份激情澎湃。” 播放第三段,画面聚焦在村子里,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大家手拉手围成圈,伴随着激昂的歌声,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彩色手帕在空中飞舞,锣鼓喧天,气氛热烈非凡。
讲解:“在这一段,旋律节奏加快,音高起伏增大,仿佛是人们欢快的脚步和激动的心跳。演唱时要鼓足力量,把声音放开,展现出巴蜀人民的热情活力。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份豪迈的氛围,是不是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模仿巴蜀人民跳舞、欢庆的动作,如摆手、跺脚、挥舞手帕等,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拍手、敲响手铃等方式为其伴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的欢快节奏。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对于有些害羞的学生,给予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放下顾虑,参与其中,如:“别害怕,用你的动作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大家一起体会这份欢乐。”
(五)整体演唱与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将三段歌词连贯起来演唱,钢琴伴奏。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纠正音色、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提醒学生用嘹亮、婉转、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展现四川民歌的独特魅力。如果发现学生声音平淡,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那位站在巴山蜀水间,豪情满怀的巴蜀儿女,心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咱们的声音要像山间的清泉,灵动且充满力量,再试试……”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分为男女声部,引导学生倾听对方声部,配合默契。对于声部配合不默契的小组,教师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分析原因,引导他们相互倾听、调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家别灰心,声部配合需要一点时间磨合,咱们再来一次,注意听旁边同学的声音,一起唱出四川民歌的豪迈与柔情……”
开展 “最佳巴蜀山歌演唱小组” 评选活动,邀请几组学生上台演唱,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从旁引导评委从声音、情感、团队配合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每一组上台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在学生演唱后说:“看这组同学,个个精神抖擞,歌声嘹亮,配合默契,把《巴蜀山歌》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为他们鼓掌……”
(六)拓展与文化交流
教师播放其他四川民歌作品片段,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不同作品如何用音乐诠释巴蜀人民的多样生活与情感,拓展音乐视野。
开展 “巴蜀民歌文化探秘” 主题交流活动,教师先分享自己对一些巴蜀民歌与当地民俗、历史结合的深入理解,如婚丧嫁娶习俗中山歌的运用等,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文化多元意识。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巴蜀山歌》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创作背景、四川民歌文化内涵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团队协作以及对巴蜀文化探索的热情,特别提及那些在理解音乐意境、创意表达上有闪光点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同时,也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如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巴蜀山歌》领略了四川民歌的魅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音乐去探寻更多民族文化的瑰宝,用心灵去感受它们的力量,让我们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使者,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努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从导入环节的特色装扮与热情互动,到分段聆听时对学生个体感受的关注,再到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分享文化见解,以及课堂总结时的暖心鼓励,都致力于让学生在学习演唱的同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滋养情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持续关注学生需求,让人文关怀在音乐课堂上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助力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音乐八年级下册班内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音乐八年级下册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上册☆阿玛勒火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