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政治思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 疏通文意, 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教诲,立志成材。
    教师板书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一)孟子简介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哲学上,主张"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政治上,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二)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三)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一)读一读生字词
    (二)词义解释
    阅读课本下面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名家范读
    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掌握断句和朗读节奏。
    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
    1、教师: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1: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比不上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2: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学生3: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学生4: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畜养鸡、猪、狗,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如此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这是不曾有过的事。
    学生5: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2、划分文章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
    第二部分(2-4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段):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2、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政治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应该上节课,我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政治思想。
    二、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一)第一部分
    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河东凶亦然)
    2、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教师总结: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梁惠王——于国尽心——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二)第二部分
    1、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孟子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栗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4、“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的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二)第三部分
    1、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二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2、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材木不可胜用也。”
    3、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
    4、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找出四组排比句。
    明确:“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教师总结: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是什么?可不可以删去?
    明确:最后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照应开头。
    2、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三、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四、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第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寡人之于国也》相关练习题目,着重注意理解性重点句子。
    2.预习《劝学》,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相关教案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授课学时,教学过程,七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一等奖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